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慧眼探寻语用秘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慧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对于例子,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其中的精华――语用秘妙。有关专家认为:“课文语言文字运用上最具特色的地方称为‘语用秘妙’”。我们应针对不同学段来悉心探寻例子中的“秘妙”,让学生掌握该掌握的语言规律。低段重在研读例子中的好词佳句;中段重在研读例子中的佳段;而高段的学习则对于词、句、段等中的“秘妙”都要关注和领悟,以便在今后的表达中运用自如。
  一、关注词语的推敲
  语言学认为语言文字的基本单位是词。所以文章中词是否用得好、用得妙,就能显示出作者的文学功底。自古就有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改动,使其成为千古绝句;贾岛对“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也已成为千古佳话。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得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推敲,知道为什么这个词好,好在哪儿,今后自己也要学会准确运用一字一词。
  《三打白骨精》选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虽然课文不是原文的直接节选,但在语言表现上保留了名著的风貌――用词非常考究、精当,将人物的性格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我以为这就是这篇课文“用词”的秘妙。
  师:名著经久不衰,自有它的魅力所在。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我们来看这个句子:悟空跳上云端,去南山给师傅摘桃去了。句中描写悟空动作的词是――跳,这个“跳”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悟空的什么?
  生:这个“跳”字让我感到了孙悟空的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生:这个“跳”字让我感受到了孙悟空的机灵敏捷,轻轻一跳,就跳上了云端,一点儿也不费力。
  师:是呀,一个简单的“跳”字就让孙悟空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文中像这样的用词还有吗?
  生:八戒夺过罐子……这里的“夺”字让我感受到了他贪吃的本性,已经迫不及待了。
  生:山坡上闪出一位老妇人……老妇人都已经老了,怎么可能闪出来呢?肯定是白骨精,只有妖精动作才会这么快。
  生:唐僧摔下马来……唐僧出家之人,慈悲为怀。他看见悟空将人打死,吓得摔下马来,可见唐僧非常善良,但也非常胆小。
  师:你们分析得非常准确,看看这些都是什么词?
  生:这些都是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
  师:是的,作者通过简单的动词的使用,将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就是名著的魅力之一,你说是吗?
  二、关注句子的承接
  文章的构造,包括段、句、词等三个成分,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我们平日教学时比较关注对句子的赏析、体会,而对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即如何承接却关注得还不够,以至于有些学生到了高年级写出来的一段话里,句子还是混乱、杂乱无章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里,如果我们常常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为说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考虑好哪个句子应该先写,哪个句子应该后写,真正做到“言之有序”,更好地为表达主旨服务。
  课文《夹竹桃》是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文中的语言质朴典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汉语的魅力。课文中要求学生背诵的一段是描写夹竹桃的花开三季、韧性可贵的特点的。这段文字中第一句先写花开得旺,第二、三句写花开得长,第四句用反问来肯定花的韧性与可贵。句子之间的承接清楚明白,易懂易学。教学时,我以读带讲,通过朗读来体会语言大师在“造句上的秘妙”。
  师:请大家来读读这段话,数数有几句话,每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师:你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韧性可贵吗?
  生:因为前面说了夹竹桃开得旺盛,花期又那么长,所以说它韧性可贵。
  师:你说得真好,找到了这几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要给这段话加上关联词就可以用――因为……所以。
  生:不但这几个句子之间的顺序不能改变,就是同一个句子里的顺序也不能改变,不信你看。
  师:出示三个句子,分别读读,说说你的感受。
  1.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
  3.开出一朵,/一朵花败了,/长出一嘟噜,/一嘟噜花黄了。
  生:我感到第一句中的夹竹桃开得越来越茂盛,给人生生不息的感觉。
  生:我感到第二句中的夹竹桃越开越少了。
  生:我觉得第三句中的夹竹桃快凋谢了,生命快结束了。
  生:我觉得第三句中的夹竹桃到了凋谢的时候。
  师:是呀,你看国学大师是多么厉害,他文章中句子的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的,否则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关注段落的联系
  在中段的训练中,三年级侧重于自然段的训练,即连句成段的训练;四年级则侧重于逻辑段的训练,即理解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连段成篇打下基础。我认为后者――逻辑段的训练更为重要,这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这就是我所认为要关注的“构段秘妙”。
  在课文《广玉兰》中,作者用两段文字来描写了广玉兰花的美,但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不同,因为作者的观察对象不同。所以我在分别教完这两段文字后,又引导学生寻找了这两段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逻辑段的构成。
  师:第二自然段是写花美,第三自然段也是写花美,有何不同之处呢?
  生:第二自然段写了一朵花的美,第三自然段写了一树花的美。
  师:是呀,一朵花有一朵花的美,是那么的洁净高雅;一树花有一树花的美,数世同堂、生生不息。
  生:这一朵花是一树花中的一朵。
  师:作者先写了其中的一朵――着眼于部分,后写了一树花、一个大家族――这是着眼于整体,所以这两段同是写花的美,但作者先写部分,后写整体,它们之间有着这样的内在联系。所以广玉兰花的美给人的印象深刻而全面。
  四、关注篇章的构成
  对于篇章构成中的“秘妙”,这要根据课文的文体来发掘。不同的文体在材料选择和构思精巧上都有各自固有的规定与特点。这里以散文《烟台的海》为例,谈谈散文的构成。
  《烟台的海》这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的四季景观,以及依海而生的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了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文章的“秘妙”在于精巧的构思,写“海”又写“人”,景与人交相辉映,艺术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互为依存、密切关联的和谐关系。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于海与人的内在关系的处理,虽然笔墨多少不均,但我们在教学时不应厚“海”而薄“人”。
  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海”的描写,还关注“人”的表现,探寻“人”的内在精神,洞察作者的感情世界。以问题“这里的海与人、人与海有着怎样的关系”来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精巧构思的初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赞海亦赞人,由景及人,人景交融,人与自然是可以也应该和谐相处的!
  通过对“语用秘妙”的教学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教学的“核心价值”。我们语文老师应慧眼识珠――用自己的慧眼去努力探寻课文中的“语用秘妙”,来凸显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促使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121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