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友爱德性的相似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斌

  摘 要:友爱这一德性一直是古希腊哲人经久不衰讨论的主题,因为它涉及到公民个体的幸福,也涉及到国家的繁荣与昌盛。友爱是公民伦理之中相互交往下产生的,友爱德性的保持与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与方式,比如信任与明智。友爱的保持与发展也需要一定的共同点,那就是相似性,只有这样的友爱才是最具有德性和最完善的友爱。
  关键词:友爱;爱;相似性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053-04
  一、友爱与爱的区别
  友爱和爱,都是人的一种情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柏拉图经常会把友爱和爱看成是一样的。亚里士多德却相反,他把友爱和爱相互区别开来,他认为爱是一种情感,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或者激情,虽然友爱也是一种情感表达但也是一种品质,它是对感情或者激情好的处理或者适度运用。
  友爱在古希腊中时指“两个人之间的任何相互吸引的关系”[1]。这种关系可以是很亲密的关系,可以是一般情感的关系,也可以是性爱的关系。范围涉及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之外的陌生人之间交往关系、商业与非商业的关系。这种友爱与我们国家所谈到的朋友关系有所不同,我国讲友爱主要是指家庭之外的社会交往活动,但是我国和古希腊的友爱德性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我国习惯所说的兄弟之间的友爱感情与朋友之间的友爱感情最为接近,如我们经常说好朋友也就是好“兄弟”。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友爱,不仅指现代意义上无亲缘关系的朋友,而且还关乎到家庭内乃至商业伙伴之间、城邦之间公民之间关系。辛格(Irving Singer)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philia)与柏拉图的“爱欲”(eros)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即友爱主要是一种无性的、非情绪的理性化情感。纳斯鲍姆(M. Nussbaum)也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概念与其说“所强调的是那种充满了强烈激情的渴望,倒不如说它强调的是那种无私的帮助、共同的分享和相互的依存;与其说它所强调的是癫狂,倒不如说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罕见的均衡与和谐”[2],不过,她还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概念并不完全排除肉体欲望或者性的成分,但是后者在其中并不具有中心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从字面上看既包含“友”又包含“爱”,所以是两方面的意思,这里边既包括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任何两个人相互吸引的关系。真正的友爱德性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到的三种友爱中基于善的友爱,它是因为对方自身之故而产生的一种适度和正确的感情和行动,对朋友的关心与帮助是出于朋友自身之故,而不是外在的东西。它是建立在德性的基础上、以德性为目的的友爱才是真正的友爱,也才是人的德性品质。因为这种友爱完全是出于朋友自身原因而不是出于其他原因,“那些为了朋友自身而愿望朋友为善的人,才最是朋友,因为他们都是为了朋友的自身,而不是出于偶性”[3]。从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这种友爱是我们的灵魂联系于这种给我们以快乐和高尚的外在善中的最大的善的德性,也是我们达到幸福最高的德性。亚里士多德主要强调友爱是意愿的和出于习惯的,他强调友爱这种感情不是出于偶然的行为,而是出于自己心甘情愿,说具有习惯性也主要是指它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稳定性的行为。所以古希腊在说一个人是一个朋友,就是在说他主动地、心甘情愿为朋友做事情,做他应该做的,并且早已形成了一种习惯。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就有很多哲人探讨过爱的思想。在荷马史诗、希腊神话传说和古典时期的希腊戏剧中就有很多是涉及到爱的思想的。“恩培多克勒在阐述他的自然变化思想(宇宙论)时涉及到爱的问题,他认为万物,从日月星辰到人的四肢身骸都是四种元素(水、火、气、土)在“爱”与“恨”(斗争)的作用下形成的。爱是一种结合的力量,斗争是分离的力量。有时爱占着上风,有时斗争更强大,万物就是在爱与斗争的支配下变化存在着。显然,恩培多克勒是从自然哲学角度来认识爱的。”[4]最重要的要数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的关于爱的观念,他认为爱(友爱)是一种不美不善而又追求美善的状态,这种不美不善的状态并不是恶,只是一种中性的状态,这种中性状态是人的本己之性并非偶然之性,我们称为欲望。这种欲常常绕开理性,沉溺于美的形体而不能自拔。人是因为欲才产生爱。爱所表现的是热烈的,它对美的形体的欲求是很强烈,以至于不顾一切去追求美的形体。还有柏拉图在《吕西斯篇》中从谈论爱过渡到友爱,主要是对友爱产生的原因的追溯,得出了友爱是由于欲望的缺失,这种缺失如上所说是中性的而不是恶,后来这一结论又被推翻[5]。亚里士多德同苏格拉底一样认为恩培多克勒主张“同者相聚”和赫拉克利特主张“相反相成”的观点都讲的是自然现象,不能用以说明同人相关的友爱问题。
  爱可以包括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爱主要是指男女两性中的爱。除了性爱之外还必须有理性加以指导。“爱情”是对某事物的欲望或者渴求。“欲望有两种主要类型――‘生来’对欢乐的渴求和对‘最好的东西’的欲望,后者虽不是天生的,但必须获得,因此是建立在判断的基础上的――两者经常发生摩擦。”[6]“在冲突中,理性战胜欲望的渴求,就是‘明达自制’;欲望战胜理智就是‘淫欲’或者‘情欲’”[7]。它如果被肉体的美貌激发起来,就是未受到对善的理智指导下的对欢乐强烈要求的渴望。对于广义的爱就是基于人和人关系的远近,爱也有不等的状态。对于骨肉手足,就是“爱”,对于城邦的全体公民来说就是“友”。家庭之中的友爱是最自然的爱,只是人世间最亲近和最真切的爱。骨肉之间的爱扩展为家庭之间的爱,“父母对子女的强烈的爱,父母把孩子当做自身。孩子爱父母,则是把他们当做自身的来源”[8]。兄弟之间的爱,是由于他们出于双亲,他们血脉相通,骨肉相连,从小就由父母抚养,本身就有类似的性情,因此他们自身就更为相似。家庭之间的夫妻之间,他们之间的结合不只是为了生育,也为了满足生活上的需要。男子与妇女相互区别,各自有各自应有的独特作用。如果他们是公道的人,那么这种友爱还是具有德行的性质,德性也可以是相互吸引的基础。家庭对于城邦的组成的更为首先也是更为必须的。由此而来,社会所有人之间,陌生人之间也都有感情,这种感情也是友爱形成的基础,也就是同胞之情,社会成员之间构成社会的有机体,这样整个社会、整个城邦就是一个大的友爱交往的环境,充满友爱充满感情是它最自然的基础。从这三部分所探讨得出的共性就是都是以爱作为基础而扩展至友爱。   因此友爱和爱都是一种情感,爱是受感情驱使,以快乐为基础,是一种自发的情感。爱是友爱的一种过度现象,是友爱的一种极端情形,它只能为一个人所享有,它没有理性并沉迷于欲望,满足人的灵魂的无逻各斯部分。“在爱之中,得到感情比性更好。爱追求的是感情而不是性。如果是这样,感情就是它的目的”。友爱是一种行动,是包含着感情的一种行动,而且是一种适度的感情行动。友爱在做一个朋友应该做的事情,它不是无行动的感情,也不是无感情的偶然行为,因此友爱比爱更是一种德性。爱作为一种感受,是不可选择的,它不具有道德价值。友爱则是以对方为选择目的,伴有选择和思考,所以是一种伦理品质,是一种德性。“德性则是某种选择,至少离不开选择”[9]。“只有德性和邪恶才受到称赞和责备”[10]。“爱虽然在本性上听从实践的吩咐,追求美善,而友爱本身就是爱智,它比爱更高级、更优越,它是处置着爱的那个命令者”[11]。因此友爱比爱更具有理智也更加优越。友爱和爱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包含感情,都要求共同生活而已。如上所述,友爱既然是一种德性,那么它必将是许多人想尽力去获得的德性,既然好人与好人之间的友爱是最完善最高尚的友爱,最完善和最高尚的友爱必然也是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间的友爱,因为德性也就是相似。
  二、友爱的形成基础――相似性
  友爱何以去维持与发展也是友爱哲学里一个重要的问题。友爱是只发生在相似的人之间还是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人之间,这个问题柏拉图在《吕西斯篇》里就提出过相关问题。只是最终没有得出想要的结论。恩培多克勒说,“同类找同类”。还有人认为,“同类与同类是朋友”、“寒鸦临寒鸦而栖”。柏拉图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持中性态度,既不善也不恶;认为友爱既不存在于同类事物之间也不存在于异类存在物之间,因为一个事物不可能给另一个同类存在物增加任何东西。亚里士多德不赞同上述观点,他认为那是从自然法则出发研究友爱,友爱是属人的,具有伦理性。友爱是发生在哪些人之间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好人之间的差异最小,品质相同点最多,他们彼此之间都抱有善意,并且都具有德性,都能为对方尽最大努力并希望对方好。而其它人之间的友爱,由于差异性太大,友爱也只是偶然性的,如果没有相互的用处与快乐友爱便会终止。
  朋友之间相互吸引的地方有很多种,比如在性格上、外表气质上,但是那些都是外在的表象,和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属于同一种类型,相对于完善的友爱都是类比意义上的友爱,它们不能包含善的友爱的所具备的完全意义上的善,不能靠近最接近本质灵魂的部分。当然,德性的友爱与有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并不是没有关系,德性的友爱本身就包括快乐友爱和有用友爱中相互愉悦和相互帮助的属性,一个好人必然也会另他的朋友感到愉悦,对他的朋友有所帮助。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我们从朋友身上最能关照我们自身的特性,关照属于我们自身的那种善。因为朋友是一个与我们有着共享的善,与我们有着某种相似的人。“一个朋友就是一个想成为我们的‘第二个自我’的人。因此朋友总是在某些方面与我们相似,或者是在肉体方面,或者是在灵魂方面,或者是在灵魂的某一部分上,就像一个与我们分离了的另一个自身。”[12]每一个人都需要友爱德性,通过友爱的对方可以关照到自己行为的高尚与崇高,因为朋友就是另外一个自己,他们不会做坏的事情,好人既不可能自己犯错误,更不会让朋友犯错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也就会如何对待朋友。可以说,朋友能够起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他可以作为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从朋友的身上能够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朋友的存在对于好人来说就是善和快乐的,因此是可贵的。所以说社会中的每一个都需要这面“镜子”,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完善自己。
  产生完善友爱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基于德性。“喜爱似乎是一种情感,而友爱似乎是一种品质。对于无生物也同样可以喜爱,但相互的爱就必须伴有选择,而选择是来自品质的。希望所爱的人成为好人,是为了他自身,并不是来自情感,而是来自品质。爱着朋友的人就是在爱着自身的善、自身的好。”[13]“因为一个好人在成为朋友时,也就是成为朋友的善。每一方都是对自身的善,并且都以同样的愿望和快乐回报对方。[14]”只有这种基于德性的友爱才是真正的友爱,才能体现出友爱的实质,才最有资格被视为友爱自身,因为在好人的友爱中,德性既是友爱产生的原因,更是友爱持续原因和目的的根本所在。德性也就是相似,所以好人之间拥有德性也就是相似的。“善良者的友爱是完美的,而且在德性方面相类似。他们互相希望在善上相类似。[15]”“善良的人们既有总体的快乐,也有相互间的快乐。每个人都要做一些己所固有的快乐的事情,其行为也是这样,善良的人们的行为都是相似的。[16]”并且“作为善的人他们都是就其自身而善的。那些为了朋友自身而希望朋友为善才最是朋友,因为他们都是为了朋友的自身,而不是出于偶性。只要善不变其为善,这种友爱就永远维持。只有德性才是恒常如一的。”[17]相似也是说两个人因相同的或相似原因而互爱,如两个人所期望都是对方的善,或者是得到某种外在善。
  三、如何去发现友爱的相似性
  相似性这一特性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主要是通过共同生活、共同从事实践活动得以形成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没有什么比共同生活更是友爱的特征的了,贫人需要得到他们朋友的帮助,甚至那些享有福祉的人也愿意有朋友一起消磨时光(他们其实是最不愿意过孤独生活的人)。”[18]友爱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即使在一起培养出了完善的友爱,但是如果没有在一起共同生活,因为距离的原因而远离,这样友爱也不能持久。友爱是对双方都相互了解了对互知的善意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深厚感情并愿意为对方做事情的一种德性。友爱不应只有善意,还要培养共同的道德,这就需要共同生活,可以说共同生活是友爱的承载体,只有这样友爱才能实际的存在。还有共同生活需要时间和感情的投入,所以一个人的精力和感情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把感情和时间分属在很多人身上,这就决定了他只能同少数人相互分享感情和共同生活,相互熟知并拥有更加亲密的感情。   想要维持与增进友爱德性,信任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在好人与好人之间的德性的相似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任意味着忠诚,因为忠诚意味着不辜负朋友的信任。这里边包括不轻易怀疑他;被信任的人珍视这种信任,努力不去辜负这种信任,这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这样朋友之间的友情会因为这种珍视与不辜负朋友信任的努力而发展。如果在朋友交往中没有相互信任,那么人们便不会成为朋友。两个人之间只有相互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得以让友爱发展,人们才会继续做朋友。
  在朋友的交往中,朋友之间怎样去发现各自的相似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内在的因素。如上所说的,友爱的相似性是因为双方具有德性,德性是相似的,所以完善的友爱也就是相似的。友爱是一种德性,它必然包含德性的理性、感情和社会性三个部分,在这三个要素中理性肯定是德性的最重要要素,因为只有理性才可以把爱与友爱相互区分开来。
  友爱是“以对方为选择目的的”爱,是相互的,必然就有选择和慎思。支配决定和行为的是灵魂的记度部分及灵魂的重要能力――审慎(明智)。明智必然是涉及判断的、符合真理的和要求的并与人类的善有关的行为而且关于灵魂的品质。这里所说的就是同道德行为的方式相互联系的特殊的思维能力。明智同道德的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智就是选择达到目的的正确手段,所以说两个好人之间的完善友爱就是这样,他们把对方都当做目的本身去追求,追求相似的德性,明智指导双方遵循着作为德性核心原则的适度,他们都是因为对方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并且这种完善的友爱也是对彼此的独立性的认同和尊重。好人之间的友爱必然是最完善的,道德高尚的人也是明智的人。如果没有明智的指引,友爱则不可能实现自身。
  友爱既然包含有选择,也就是具有明智理智德性,因为它是我们选择实现目的的正确手段,它指导行为。那么首先,友爱是选择正确而且合适的人作为朋友。完善的友爱也就是好人与好人之间的相互友爱,他们会选择在德性上与自己相似的人当做自己的朋友,并且把对方值得他欲求的东西当做自己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朋友双方的相互性,保证一方对于另一方是善的心意,这是所谓的善意。但是也要必须让对方知晓,这样才能让我们去进行共同的活动,发展彼此的感情,这种感情获得双方的回应和回报,进一步实现友爱的稳定与持久性。明智还选择适合的人做朋友并且交朋友的恰当数量,因为一个人的时间有限,感情有限,他不可能把时间和感情分给每一个人并共同生活,所以这时候明智是重要的,它为人的纯粹思辨活动留出了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英]D・W・罗斯.亚里士多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53.
  〔2〕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490.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66.
  〔4〕黄亚娟.亚里士多德友爱与基督教博爱思想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6.10.
  〔5〕王蕾.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云南:云南大学,2010.5.
  〔6〕〔7〕[英]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417,419.
  〔8〕〔1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52,237.
  〔9〕〔10〕〔12〕〔13〕〔14〕〔15〕〔16〕〔1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2,32,127,173,173,167,167,169.
  〔11〕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130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