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仙伟

  摘 要: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发展开始进入从具体思维转为逻辑思维阶段,因此,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给足学生活动时间,促进学生思维发散,从而为学生思维的打开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环节设计要做到环环相扣,为学生搭建思维发展的平台。只要教师努力创设各种让学生思维提升的空间,相信教师可以收获学生思维发展带来的喜悦,让课堂更有科学性、趣味性,更具魅力。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思维发展;策略
  众所周知,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思维发展阶段论中提出儿童在7~12岁处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而科学课程在三年级到六年级中实施,研究表明,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发展开始进入从具体思维转为逻辑思维阶段。因此,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充分地提供科学探究空间,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有什么策略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真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奠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落实。
  一、给足活动时间,创造性思维发散条件
  “在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儿童去想和表达,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是很重要的。要避免急于诱导学生解答,急于给答案,更不要直接给出科学概念的定义。”从中不难理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充裕的活动时间,有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力,从而为学生思维的打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听《空气的性质――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证明瓶子里的气球可以吹大是因为瓶子里的空气跑出来了。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利用5分钟的时间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同时要求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独特。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印证后,想到至少6种的办法:“把瓶底放入水槽中,当吹气球时,随着气球的变大,在瓶底小洞处出现泡泡。”“用塑料袋包住瓶底小洞,当吹气球时,会发现塑料袋膨胀起来。”“在瓶底出先吸入水,当吹气球时,会看到水从瓶底小洞处溜出来。”“把塑料瓶小洞对着头发。”“在塑料瓶小洞处放纸巾。”“把塑料瓶小洞对着另一个气球。”等。
  听课时我们一直在惊叹学生思维的敏捷,但惊叹之余,我们回顾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环节中足足留有5分钟的时间。学生在这5分钟里充分去思考,大胆的去想象、创新。也就是这充裕的5分钟,换来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打破常规,奠定学生思维发散的基础。同时,也收获了学生创造性的证明空气从瓶子中跑出来策略,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启发和发展。
  二、环节环环相扣,搭建思维发展平台
  我们都清楚,课堂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应能够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所采用的环节设计未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教学环节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了。在科学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好环节能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外,还应关注环节与环节间的联系,尽可能做到环节设计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而为学生搭建思维螺旋上升的平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全方位的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同时让学生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笔者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第一个活动环节让学生不借助工具,初步观察、感知岩石特征;第二个活动环节让学生思考,进一步观察、了解岩石特征,可以借助哪些工具或试剂进行观察,并让学生根据想法展开探究活动;第三个活动环节让学生根据观察掌握的岩石特征资料和教师提供的信息对一对,知道岩石的名称。
  三个活动环节主要让学生经历了“初步感知―进一步了解―深入研究”的过程,学生在这层层递进的活动探究过程中,思维不断地得到训练和发展。教师先让学生不借助器材思考如何观察,学生在讨论之后根据讨论的方法进行初步观察。观察中,学生对岩石表面的特征进行初步认识,形成表象。紧接着让学生思考借助工具进一步观察岩石,让学生一方面经历了从表面特征到内部看不到、摸不着的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思考观察方法过程中,学生调用生活经验,把生活中的办法迁移到课堂中,构思实验方法,他们的思维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接着通过滴酸实验,让学生直观看到有的岩石会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剧烈程度不同。在此环节中,学生对岩石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原来有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可以借助其他试剂来配合认识。同时明白了认识一种事物,不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认识,应该深入了解其内部构造、成分等。随后对号入座环节的安排,学生需要重新梳理在此前活动中掌握的信息,根据相关资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此时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思维得到更深层次提升。要完成好这项任务无疑需要勇气,也是一种思维挑战,学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之后,他们的思维真正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当前,许多科学教学中,有的为了展示,课堂热热闹闹,环节蜻蜓点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收获的体验和乐趣,但思维得不到训练;有的教师为了能控制好课堂上的各种状况,将各个环节、各项活动都帮学生设计好,犹如挖好“坑”,就等着学生往“坑”跳,当学生跳进后,教师满足地完成了所谓的教学任务,但学生只能伸手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和内容,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更不用说思维的训练和发展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思维发展关键期却无法得到应有的训练和发展,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得以真正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我们的科学课堂需要多留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间,环节间设计多考虑一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因素,努力为学生思维发展打下基础,创设各种让学生思维提升的空间,相信我们可以收获学生思维发展带来的喜悦,让我们的课堂更有科学性,趣味性,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加]罗威.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韦钰,译.1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曾营小学)
  编辑 鲁翠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140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