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避免高耗低效必须量体裁衣,合理定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乐

  语文课是否高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能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指南针,又是控制教学行为的方向盘。目标准度决定着教学效度,倘若目标迷失或错位,必然带来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置,常见以下几种弊病:
  1.目标模糊,没有选择。不仔细阅读与思考,随意备课。字词句段篇样样都要,情感、态度、价值观什么都不能少,蜻蜓点水,重难点模糊,不知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2.“得意”“得言”,顾此失彼。不理解“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不能把它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纯粹是了解课文内容,有时抓住训练点反复练习,语文课失去了情趣,得意得言,不能兼得。
  3.拿捏不准,目标错位。有些教师缺少对文本的细读,找不到或找不准文本特殊的价值。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该训练的忽略了,无需训练的雀花大力气。
  因为教学目标的不合理,不适合,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学生错过失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有很多。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尤其是新课标强调的地方;可以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分析教材的特点;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为文本量体裁衣设置教学目标,不妨运用以下策略。
  一、 删繁就简
  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抓住重点,有所侧重。 “面面俱到”往往会导致“一面不到”。高年级的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深,一篇课文可抓的教学点很多。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双慧眼,拨开重重云雾,删除一些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教学目标,筛选出本教材必需的、独特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依托教材进行相关的能力训练,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例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是一篇人文性和工具性都极强的文章。如果不加推敲,本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罗列不少:了解抗日战争,分析故事情节,了解聂将军,理解聂将军为什么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称为“中日友谊的使者”……可是,面对文本,学生不可能是零起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等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读自学完成,没有必要成为课堂的教学目标。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聂将军的举止言行,生动地刻画了聂将军深明大义、仁慈善良的人物形象。根据课文特点,仔细筛选教学内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1、了解故事情节,概括出四个画面;2学习课文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好处;3、联系课文内容,具体说出聂将军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的原因。我把后两个目标作为课堂教学重点,一个从工具性的角度出发,学习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这是高年级学生必备的能力;一个从人文性的角度考虑,深刻感悟聂将军的不平凡之处,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中日关系。前一个目标的教学为后一个目标的达成作了铺垫。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循序渐进。
  在教学实践中,因为目标清晰,学生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效果不错。在“收留图”中,学生找出了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一段话,通过品读聂将军的语言,尤其抓住“无辜”“一定要好好照顾”等词体会到聂将军的深明大义。“言为心声”,通过人物的语言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照料图”中,学生仔细品读了聂将军“慈爱地“和蔼地”等神态、“拉过”“一勺一勺”等动作,一个个传神的细节让学生体会到了聂将军对待两个日本小姑娘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了爱,聂将军的“菩萨”形象跃然纸上;在“送归图”中,结合当时战争背景,学生品读了聂将军言辞恳切的书信,真切体会了“至仁至义”和“大义凛然”,对“中日友谊的使者”有了准确的理解。整堂课以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为主线,抛开了繁琐的情节分析。在品读细节的过程中,学生揣摩到抓住言行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最后轻松突破难点,对“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水到渠成。
  这样的教学目标,简洁明了,既“得言”,又“得意”。对学生如何通过文字正确认识一个人物有了明确的指导,对学生如何抓住细节刻画一个人物有明显的帮助。
  二、 去伪存真
  有些文章,内容丰富,教师往往被课文内容所迷惑,忽略了课文所特有的“得言点”,导致课堂陷入“教教材”的泥潭。教学目标没有抓准“要害”,丢失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大好机会。
  例如《夜晚的实验》。这篇课文介绍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解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初读课文,总会被文章内容――斯帕拉捷的实验过程所吸引。于是,斯帕拉捷四次实验的过程经常被作为了课堂教学目标,了解每一次实验的做法、结果等。这真的是本教材的教学重点吗?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研读。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可以通过自读自学详细了解四次实验的具体内容。所以,“学习四次实验过程”这一教学目标可以称为一个“伪”目标。
  那么,利用本教材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什么呢?本课的教学目标该怎么设定呢?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我们发现本教材有一个独特的写法――在每一次的实验过程中,都自然地表达了斯帕拉捷的各种想法,真实地流露了斯帕拉捷不断思考、不断研究的特点。这应该是本教材真正的教学点。最终,我们给这篇课文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把心理想法与实验过程自然结合的写作方法;2、学习表达内心想法的各种句式,尝试运用;3、根据实验过程感悟斯帕拉捷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篇课文的价值。学生不仅对科学家斯帕拉捷有了深刻的认识,更掌握了一种非常实用的写作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推动实验的发展,使实验过程有情有趣,文章表达生动活泼;通过对心理活动不同句式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提示语在前面、提示语在后面、没有提示语等几种句型。这些学习内容,进一步夯实了学生写作、表达的基本功,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 舍“花”留“根”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尤其要以“本”为本,根据教材本身来制定教学目标。且不可抛开文本,随意拓展,移花接木,最终舍本求木,得不偿失。
  例如《渔歌子》。这是唐代张志和的一首词,描绘春天秀丽的山水风光,抒发了对大自然无比的喜爱之情。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学习这首词,都拓展了一系列古诗。有的拓展了赞美春天的古诗,有的从体会诗人心境出发,补充了“斜风细雨不须归”之类的古诗。一节课,学生确实读了不少古诗。但是,浮光掠影的拓展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只是“读过”而已。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就出现偏差。这样“超越文本”来确定目标,语文课看上去“花花绿绿”,实则丢了语文的“根”。
  学习这首词,目标很明确,应该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悟词的意境,感悟诗人情感。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背诵这首词。正确默写;
  2. 通过朗读、品味、想象,领悟词句意境。了解张志和,感受他寄情于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 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色,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4. 加深对“词”这种文体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设定教学目标之后,我仔细考虑如何落实第2个目标――“通过朗读、品味、想象,领悟词句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以境界为最大。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首词寥寥27个字,就描绘出一副优美的长卷。这像画卷一样的大自然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呢?于是,我又细化了第2个教学目标――用“有#有#”的形式来概括画面蕴含的意境美。因为指向明确,学生概括也极为精准,分别用“有山有水”、“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这三个词概括了大自然的美。学生对西塞山清新美妙的春景有了真切地体悟,写下春天美景也水到渠成。
  回顾这首词的教学过程,我带领学生在这首词中走了几个来回。在课堂上,以文本为依托,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自由酣畅地思考,沉静深入地感悟。没有“花架子”,有的是浓浓的语文味,留住了语文的“根”。
  不容置疑,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有人这样形容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没有目标的教学,就等于饭后散步;有目标的教学就等于百米赛跑。”要提高语文阅读课的实效,必须加强教学目标设置的研究。
  (作者单位: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166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