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配置论据 彰显充实之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凯

  摘要:议论文写作,论据的使用应该处理好实与虚、点与面的辩证关系,使不同类型论据得到合理配置和交代,让每一个论据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达到论据充实,论证有力的写作目标。
  关键词:论据;实与虚;点与面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180-02
  高中生写作议论文在论据使用方面常常存在两种弊端:一是自说自话,缺少论据,内容单薄;二是角度单一,材料庞杂,多而无力。而一篇优秀议论文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在论据使用上做到旁征博引,确切有力。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广开“材”源,对论据认真选择,合理配置和交代,使每一个论据都充分发挥它的论证作用。具体说来,论据使用应该处理好实与虚、点与面的辩证关系。
  一、处理好“实与虚”的辩证关系
  “实”就是事实论据,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和各种统计数字等。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典型而充分的事实论据,是对论点最有力的证明。事实论据主要是为论点提供事实上存在的依据,从“实”的角度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坚实的基础,使文章具体可感。
  但是,一篇议论文如果只有事实论据,未免显得单调、古板,缺乏哲理和意蕴,如果虚实并举,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必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丰满,具有广度和深度,使文章既厚重端庄,又摇曳多姿,富有神韵。
  使用“虚”的论据,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使用比喻性论据,可以使文章说理既浅显通俗,又形象生动。如2012年安徽考生《好习惯,你我终生的伴侣》最后两段:
  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
  看似普通又不引人注目的“习惯”既是成功者的摇篮,也是懒惰者的淤泥。因此,我们呼唤好习惯。让好习惯成为你我终生的伴侣。
  寓言传说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认同,在议论文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既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又使文章富于思辨性、哲理性。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自编寓言故事,议论文讲究以理服人,“自编”的故事,别人怎么会相信呢?如果有这方面的联想和想象,不妨转化为比喻的形式。
  恰当使用假设性论据。在正面论证的基础之上,如能恰当地进行反向假设,必能拓展文章论证说理的空间,增加文章说理的力度。宋代苏洵在《六国论》中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该文先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六国破天,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紧接着从反面假设: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这样,所述的道理就无懈可击了。
  当然,这种假设并不局限于针对前面的正面事例。比如,要证明某一观点的正确性,可以先假设一个与之相反的观点或情况,设想在这种观点支配下或这种情况出现后的混乱和荒谬,这些假设出来的内容当然也就从“虚”的角度证明了你要证明的观点的正确性。许多原本不能从正面证明观点的材料,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联系起来,变成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
  用好文学作品中的论据。那些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多是作家对社会现实高度概括的结果,其中蕴含的道理往往比一般生活事例更具普遍性,所以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因此,它们虽然是作家“虚构”出来的,也完全可以作为论据来使用。
  另外,各种“理论论据”,甚至那些不是很理论的格言、谚语、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如能与事实论据配合使用,也必能使文章笔墨简洁,富有权威性。
  二、处理好“点与面”的辩证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点”与“点”之间的关系。这里的“点”,就是事实论据中最为典型的事例,是比较具体、生动和新鲜的材料。对典型事例的使用,一般有相对详细的叙述和深入的剖析。一篇千字左右的议论文,一般可用三个左右的典型事例,多了文章就会显得拥挤不堪。这些事例相对来说应是最新的、最具说服力的,在使用时一要注意角度多样,二要尽量避免类型上的雷同,力求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中心论点,避免材料内容的简单复制,注意不同类型的材料的合理搭配,比如正面与反面,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艺术与科学,自然与社会等,援引时要重点突出论点或分论点所需要的侧面,其余的则坚决舍弃。
  但是,一篇议论文仅有这几个“点”是不足以达到材料丰富、论据充实的效果的。议论文的论据,不仅要有“点”的渲染,还要有“面”的铺排,点面结合,相辅相成,方能增加文章的厚度,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面”的铺排可以采用择其精要,概括列举的方式。如张维敏同学《锲而不舍》一文中的这段文字:
  那些锲而不舍的人如同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星,至今仍在我们心中闪耀:王羲之练字染黑池水才能“入木三分”,颜真卿面墙苦练多年才有“颜体楷书”,居里夫人久居实验室才有镭的问世。若他们不是锲而不舍,把每个下一次当作追求成功的又一次,而是放弃,他们就只会在当时小有名气,而不会被铭记至今。
  这种“面”上的列举虽是高度的概括,但关键的事实一定要点击到位,材料的本质特征一定要呈现出来,否则就会成为“空洞的事例”。如欧阳佳雯同学《换一个角度,转一个小弯》中的一段文字:
  换一个角度,转一个小弯,这才有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居里夫人的镭的发现,贝多芬的世界名曲,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科比的五连冠,孙扬的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
  这段文字,除了名人的名字和他们的成就,没有任何的事实,所说的道理叫别人如何信服呢?
  “面”的铺排还有一种常见情况:点击现实生活中的同类或反面现象。如前面《好习惯,你我终生的伴侣》一文的中的这段文字:
  当你经过别班教室时,发现教室里空无一人,你会不会随手关灯?这展现的是你有没有主人翁的姿态。当你看见盲人过马路时,你会不会上前扶一把?这体现的是你有没有一颗爱心。当你遇到一个年迈的老人蹬着满载货物的三轮车艰难地爬坡时,你会不会上前推一把呢?这检验的是你是否具有尊老爱幼的意识。
  有的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把身边的人和事作为“点”上的论据来使用,总说我家邻居某某怎样,我班同学某某如何,花了很多笔墨来叙述,看起来是真人真事,似乎很有说服力,其实不然,读者也许怀疑你是自编的故事呢!若采用点击现实生活现象的写法,说“生活中有的人”怎样,“现实中有的同学”如何,择要概述作为对前文的“点”的补充,效果就不大一样了。又如2012年山东考生《敢于担当,迈向成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
  可现实中的许多人,却沉沦在所谓的“万念俱灰”、“踌躇满志”之中,他们不负责任,不敢担当正义,缺乏为公为民意识,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在黑暗的角落里拼命制造“毒胶囊”、“地沟油”等等产品,妨害民众健康,毒害人民生命,损害国家形象,成为了千古罪人。
  走出教室,走出庭院,世界何其广大,作者胸襟也因此显得更为宽广。
  参考文献:
  [1]陈建伟.高考又来话作文[J].语文月刊,2012,(6):1.
  [2]石修根.说理,何以缺失力度[J].语文月刊,2007,(5):27-28.
  [3]李志刚.让你的论据丰富起来[J].语文教学通讯,2005,(10):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225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