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下面谈谈浅见。
  一、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欲望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索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程。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创新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从根本上说,创新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它只能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来源于奇妙的自然世界。丰富的社会生活,是人们产生创新欲望的基础和源泉。例如:学生在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哪些物体中用了三角形?哪些物体中用了平行四边形?能不能把用三角形的地方改换成用平行四边形?将用平行四边形的地方改换成用三角形?为什么?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数学教学教程,既有知识的传播,又有情感的交流。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把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有新课设疑法、观察演示法、组织讨论法、实验操作法、新旧知识迁移法、辩论法等。例如:在学习角的性质时,老师说:“我在纸上画了一个60°的角,在黑板上画了一个60°的角,又在操场上画了一个60°的角,这三个角,哪个角大呀?”老师又说:“我把一个20°的角放在10倍放大镜下看看,你们猜,看见的角有多少度呢?”学生众说纷纭。通过热烈讨论和实际测量,学生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粗细无关,而角的大小取决于夹角的大小。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质疑、猜想、论证的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三、发展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局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创新潜能。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归纳,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分析解答问题,发展学生求异思维,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性。例如:在一次数学兴趣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一艘轮船,停泊在港口,轮船的外舷有一个软梯,软梯的第一级正好挨着水面,往上每隔20厘米有一级。这时,海水正以每小时30厘米的速度上涨。问经过多长时间,海水涨到软梯的第四级?”学生经过思考,均列出了以下算式:20×(4-1)÷30=2(小时)。此时,我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折了一只纸船,并在船上画了阶梯,让学生把纸船放入装有水的脸盆中,让学生观察:停泊在水中的船只与水的关系。再慢慢地往盆中加水,让学生再次观察,涨水时,船又会怎样?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恍然大悟,终于改变了刚才的看法,得出了以下结论:即无论经过多长时间,海水也不可能涨到软梯的第四级。因为“水涨船高”。原来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书面的定势的理解上,缺乏一种思维的灵活性。经常进行类似的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不迷信书本和权威,逐步开发出自身内在的创新潜能。
  四、再现论证过程,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与应用,更应重视探索发现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索,从中寻找规律,设法去加以印证。作为教学内容的广义知识体系,不仅是前人对自然、社会等认识程度的揭示和概括,而且是对前人创新过程及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对前人以往的创新过程的了解是一种间接的创新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只把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对前人的创新活动及其过程进行揭示、再现,让学生有所启迪。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先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把准备好的三个圆分别沿着直尺滚动一周。学生观察后,组织小组讨论,滚动一周的长度与直径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尽情地自由发挥,畅谈己见。从而自我归纳出: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由此得出: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值,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在此过程中,学生步入了创新的世界,分享了创新成功的喜悦。
  五、提供创新资源,培养创新品质
  创新从何而来?它应来源于学生的探究,来源于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各类实践活动,而不是从书本中得来。以往常有我国培养出来的“尖子生”,一出国留学,便会由于动手操作能力的明显不足,成了知识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教学中就要十分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材料及机会。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知识后,可出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剪掉一只角,还剩几只角?”让学生先进行合理猜测,再动手操作。由于各人的剪法不同,就得出了不同的三种答案:5个角、4个角、3个角。通过实践,学生就不会想当然,错误地认为只可能剩下3只角。同样,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可让学生用橡皮泥或萝卜,动手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然后,教师可以发问:“要是将一个正方体截去一个角,还剩余几个角?”留给学生课后实践,寻求答案。由于学生截法各有不同,结果也各不相同,有剩10个角的;有剩9个角的;有剩8个角的;还有剩7个角的。老师再让学生从所有的不同截法中发现规律:截面不过顶点,还剩10个角;截面经过1个顶点,就剩9个角;截面经过2个顶点,就剩下8个角;截面经过3个顶点,就只剩下7个角。经常进行一些操作训练,就能不断增强手脑的协调性,产生种种奇思妙想。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题目的设计、制作材料、活动方式等方面有意留出一定的“空白”,多为学生提供创新资源,让学生因地制宜地去进行选择、创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364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