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实践有效性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德华

  活动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的精力物力的付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实践
  心理学认为良好的情感会影响认知的选择,可以提高认知的积极性,可以导致认知的优化,有利于认知的内化,增进认知的传递,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所以我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和道理,使动手实践活动成为有效的活动。
  二、合理设计,使学生善于实践
  引导学生乐于活动是需要的,但是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方法更为重要,因为善于活动是保证活动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任何方法的运用要取得好的效果,都必须将这种方法内化为学习者的一种习惯和技能。
  1.认真钻研教材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教什么?何时教?怎么教?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等等。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才能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学习者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有效。
  2.精心选择实践活动材料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数和形的,而不是物体的外部特征和属性。因此,选择操作材料的标准,首先要是看操作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活动,是否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再去考虑它的生活化、趣味性和开放性。如果教师过多地考虑后者,学具可能就会变成“玩具”,事与愿违,起了消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实践活动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到材料的大小颜色等因素,在研究材料特点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提供那些与揭示数学概念、数学道理有关的,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材料,让学生放手实践。
  3.深挖操作材料的思维容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不是动手操作而是数学思维。所有的动手操作都是实现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载体。在40分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所能利用操作材料的种类和时间是有限的,在精选操作材料的前提下,必须深挖每一种操作材料的价值,让它最大限度地为发展学生思维服务。
  4.提高操作后成果的利用率 当学生操作结束了,是不是就达到目的了?加里培林曾说:“没有言语范畴里的练习,物质的活动根本不能在表象中反映出来,要离开实物的直接依据首先要求有言语的依据,要求对新活动作言语的练习”,“言语活动的真正优越性不在于脱离与实物的直接联系,而在于它必然为活动创造新的目标――抽象化”。也就是说,在操作完成后,必须让学生动口,根据其操作过程说出思考过程,并把操作的结果用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三、正确引导,使学生获得经验
  在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注重指导,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1.让学生在课前实践,参与知识的构建 很多数学内容的学习,除了课前应了解学生在某一方面知识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更应让学生在课前去实践,不断积累感性经验,做好课堂教学的铺垫,使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2.让学生在课中实践,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圆片、铁丝圈、直尺、彩带等材料,测量圆周长。通过实践探索,学生不难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由此可见,学生借助学具自主操作亲自去经历、去实践,获得的圆的周长公式,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3.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实践之后,教师在关注活动设计的外在表现方式的同时,应更多地注重活动的内在品质,并将活动不断深化,即经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逐步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以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成为问题的思考者。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实践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说说从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
  四、评价激励,关注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新课标中的首要目标。我们应注意指导与评价的及时性,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注意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比如,有的教师用激励的语言或用赞赏的眼神、手势对学生活动加以肯定,有的教师在课内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活动表现加以评述……所有这些,都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成功的体验,通过评价激励,更多的学生从活动获得自信,在活动中发展技能,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和经验,把“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46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