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感悟文本 创生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笑阳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基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共同分享、创造文本价值的一场“精神盛宴”。这种“精神盛宴”的质量取决于教师,教师要善于与文本对话,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做好充分准备,在预设的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才能有利于人的人格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文本;感悟;创生
  教学中,“文本”就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教学中的“文本”呈现形式,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如:一篇课文,一部名著,甚至是一段文字或一句话;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展,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文本解读是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潜在密码和意义的过程,是主体(教师)通过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课堂是教师基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共同分享、创造文本价值的一场“精神盛宴”。这种“精神盛宴”的质量取决于教师,教师要善于与文本对话,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做好充分准备,在预设的过程中多从孩子的角度进行思考,才能有利于人的发展。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如何真切地感悟文本,与文本进行多次对话,如何走进作者的心境?这些问题一直苦苦地困扰着我,我思考着,尝试着、于是,就有了“真情的回报”的三次教学。
  一教“真情的回报”:缺失与文本进行多方面对话的过程
  在教学前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对文本进行充分的解读,假如教师缺失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将会留下许多美丽的遗憾……在四月初,我第一次教了“真情的回报”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小男孩”和“订户”为故事情节的主要人物,对两者之间发生的事进行剖析,对两者的情感波动进行解说。这可是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认真备的课!教学过程中,对于自己的调控和学生的参与我还不禁暗自得意!在课即将结束前我习惯留五分钟给学生自由提问,探讨、小结自己的收获,可是学生的交流让我感到非常惭愧。学生更多谈到的是不解,许多的问题让我感觉到这堂课教学的失败,孩子的问题使我认识到自己成了文本的奴隶!
  在教学过程中,男生A率先提出:“老师,这真情的回报,我觉得不仅仅是男孩与订户之间的,还有男孩与父亲之间的。”“对!我也有同感!还有男孩与邻居米卡里先生之间,也有相互的真情啊!米卡里先生当看到男孩陷入困境后,主动提出为他找一份工作,男孩也没有辜负邻居,对工作认真负责,用自己认真的劳动来回报邻居,这也是课文所描述的重点内容。女生B那一吐为快的眼神让我感到无地自容。
  听这孩子们对文本独到的理解,我深深地认识到这是自己缺失了与文本进行多次对话所造成的,在与文本多次对话后如何来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于是,我萌生了第二次教学“真情的回报”的冲动。
  二教“真情的回报”:把文本作为学习的载体
  课后,我对第一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孩子精彩的回答进行整理,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调整。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找出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小男孩、父亲、邻居、订户,然后让学生回到课题“真情回报”,找出中心人物“小男孩”与其他人物之间如何存在真情的回报。这样学生紧紧围绕三条线索对文本进行解读。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相互发表自己的见解,语言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很好地担当了教师的角色,一堂课学生跟着教师转,没有自己试着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过于突出,孩子们很少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把文本作为一种学习的载体,不敢对文本进行质疑。我只有带着学生一起对课题中的“诚实”二字进行质疑,然而学生马上解释说可能是翻译时出的错,意思大概差不多就行了,书是不会出错的。
  如何在教者与文本进行多次对话后很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我又陷入了深思。
  三教“真情的回报”:与文本进行多次对话
  文本是什么?是学习的载体,但不是学习的全部,我们如何与文本对话,这需要老师要敢于与权威挑战,对文本的相关内容加以质疑,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唯书唯本,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批判地加以学习与应用,正确树立教材的文化坐标,有了一个合适的坐标体系,教材才有可能获得宽厚标准的文化定位,才可能化为教者心中的“万川丘壑、万千景观”的“形体之竹”成为“眼中之竹”,糅合沉淀为教者的“胸中之竹”。
  今天我又带着五年级的一批孩子开始了“真情的回报”的第三次教学。我发给学生的课文内容不是原稿,我把部分的文章内容显现在讲义纸上,把最后一句“诚实的劳动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句话省去了,在揭示文章的中心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的劳动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要求学生结合小男孩前面的工作情况、工作态度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前面的文本内容进行评价。孩子们在一阵沉思后,围绕小男孩的举动作出了一些令人满意的答案“负责的劳动”“勤勤恳恳的劳动”“一丝不苟的劳动”、“踏实的劳动”……可就是没有一个学生说到原稿的“诚实的劳动”的“诚实”两字。看着孩子们的答案,我满意地扫视了教室,把我们十二册语文书的原稿出现在实物投影仪上,孩子们看着屏幕惊呆了,书上居然用了“诚实”二字!”老师,我觉得这样不妥,没有我想的“负责”二字贴切。““对!对!我也这么认为,这诚实二字太牵强了……”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对于孩子们敢于对文本质疑的态度我非常欣赏:“同学们,今天老师有意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删去,让你们走进作者的心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写什么,你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在你们的话语比作者的原文更精彩!这就是我们走出了文本,没有被书本所困啊!那么,我们以后对于书本中一些觉得有争议的地方就应该敢于提出,敢于对文本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那么,我们将会成长得更快!”
  如何对文本的深层次审视与重组、升华与提炼,它要求教师不仅应该从文本解读中创生问题、创生精神、创生个性,而且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去加工和创造新的发展空间,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将文本的解读延伸到动态的教学中,展开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体现其人文导向,创生文化精神,追求诗意的教学风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49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