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智慧演绎生态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海珍

  教育生态理论源自于自然生态,融合生态学的精髓,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语文课堂的生态应是一种学习生态,而生态课堂是还生命真实状态的课堂,是还生活本来面目的课堂,是还生存交往要义的课堂。作为生命成长的生态课堂,要辩证的全新思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的关系;语言文字训练与培养思维的关系。
  一、师者智慧点睛生态课堂
  《礼记》中古人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此语虽有一定道理,但无疑也给老师们戴上了“师道尊严”的光环,很难真正能与学生平等相待。语文教育是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教育,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责任为学生创建一个生态的语文课堂。因此教育者要做一个智者,顺应儿童,把课堂建立在倾听与理解儿童的基础上,与儿童天性合作,用教师的智慧点睛生态课堂。例如张康桥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如梦令》这首词时,他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要求:“练一练,再琢磨琢磨,读得快也行,慢也行,但总要让人感受到词中的一幅幅画面。要将词中的内容读到脸上,读出动作来。”当学生一脸迷茫的时候,张老师让学生起立,看老师“怎么读出动作,把词的内容写在脸上”?只见张老师伸手由上往下慢慢摆动,作“日暮”状,然后踉踉跄跄地左摇右晃,作“沉醉不如归路”状,赢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一笑,笑掉了学生的拘谨和约束,笑开了学生生命的潜能,笑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也笑出了亢奋高涨的学习创造的状态。学生们一起诵读词篇,忽而伸手摆动,忽而身体踉跄,忽而奋力划桨,忽而化身一滩受惊的鸥鹭扑打翅膀……教师适时抓住学生的动作、表情,对文本中的“醉”、“惊”进行点拔、对话、研讨,学生的思维不时被点燃,由“星星之火之态”燃成“燎原之势”。
  二、本色智慧着眼于生态课堂
  杨再隋先生曾提出语文回归――让语文还原本色,富贵本位,返璞归真:即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一句话,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例如张祖庆老师上《狼牙山五壮士》,一上课,在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成果后,让学生听写课文中的八个词语(分两组),两生上黑板分别写出。在订正之后,启发学生发现“左边的词语是描写‘五壮士’的,右边的词语是描写‘敌人’的”,再让学生朗读,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接着以“作者为什么选择感情色彩对比强烈的词来写”引入课文的深究,这样的听写,其训练的意义内涵就比较深广,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比较大。生态课堂上,执教者要重视落实最基础的语文训练,舍得花时间进行正音,对一些难写字进行书写指导。听写、复述、概括自然段的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等传统的训练方式要受到重视,并赋予这些方式新的内涵,让本色智慧着眼于生态课堂。
  三、童趣智慧唤醒生态课堂
  卢梭曾这样告诫人们:“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子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太龙钟的儿童。”不打乱儿童成长的“秩序”,就是顺其自然合乎天意,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因此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童趣”。例如:郭崇珍老师在教“花”这个字时,她先让学生观察花池里的各种花,看看花的颜色,闻一闻花的香味,听一听蜜蜂的嗡嗡唱,再画一画。上课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哪些花?什么样?香不香?再让学生把美丽的花儿画下来。等学生充分感受到花的美丽与芬芳时再教学“花”这个字,学生不仅读得响亮动听,而且写得也很漂亮。此外,在识字教学时还有很多激发童趣的方法可以融入到生态课堂里,如做动作、猜谜语、顺口溜和比较法等等。传统的识字教学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多读多记,而没有重视让学生感知生字所表达的那部分世界的美和细腻色彩,以致于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识记起来较困难,记忆效果差。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何让学子们做乐知者呢?我们在识字、写字的教学中,要时时刻刻注意挖掘知识本身的趣味性唤醒生态课堂。
  四、生活智慧成就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既然是生活,真实应该是它的第一属性。语文课堂生态化,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更爱学习、更会学习、更好地生活,更有意义地生活。为此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生活环境的氛围,把教学过程生活化,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求。例如:温丽娜老师在教学《雷雨时》时,就来了一场“现场直播”。深圳的夏天是多雷雨的季节,那天做早操时天气特别闷热,天空乌云密布,当学生们做完早操回到教室时,眼看着一场倾盆大雨就要来了。孩子们坐在教室里不时地望望窗外,还小声地议论着天气的变化。那时温老师正在讲《雷雨》这篇课文,文中介绍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变化,温老师抓住了这一偶然的契机,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她带领着孩子们来到走廊里,看着灰蒙蒙的天气,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孩子说:“天空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好像是雷公公把墨盒打翻了。”有的说:“起风了,风吹得树叶沙沙地响,好像在说真凉快呀。”说话间雨点就落下来了。温老师一边让孩子们观察雨中景物的变化,一边让他们伸出手去感受雨点的变化,有的孩子说:“一开始雨点落在我手上,轻轻的,凉凉的,真舒服。慢慢的雨越下越大,打在手上,可疼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受说出了一个落、一个打,写出了对雨的真实感受,用得多妙呀!细想,温老师当初要是放弃了这次偶然的体验,那是多么可惜的一次积累啊!
  (作者单位: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中心小学315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92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