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从“局限性”到“认知有限性”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阅读作品时经常会遇到“局限性”这样带有贬义、语言霸权主义意味的评价,这种评价是有失偏颇的,应该走向从认为“局限性” 到“认知有限性”的思路的转变。这种转变在批判了语言霸权主义的同时,也试图为批评方式的认知转变提供借鉴意义。借用辩证法的理论思维模式就此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文学 局限性 认知有限性
  朱立元教授《当代西方文论》一书里面有很多的评论家做出了对相对于某个作家以前作品的诸多评价,这些评价里面存在着不尽如人意,却又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在此可把这一类评价归结为:认为传统作品或者以前作品是千篇一律“局限性”的语言霸权主义评论。这样的评价不但有失偏颇,而且也对作者有失公平。对于这种霸权的批评方式认识,高继海教授在《80年代的英国小说》开始就写道:“不少作家认识到现代主义美学过分强调形式和主观经验的局限性,发现传统小说宽阔而灵活的形式能包容不同社会环境里的新事物和新的矛盾冲突。”(高继海,1995:93)当然高继海教授这里强调的是现代主义美学在此评价中缺陷。而本文主要是对意识流代表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提出异议,来说明这种语言霸权主义的不合理之处。
  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论述到有关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弗吉尼亚・沃尔夫1919年初次发表的《现代小说》一文,颇有些意识流小说试验小说的意味。她认为传统小说家是被剥夺了自由意志,而成了惯例这个强大专横的暴君的奴隶,被逼着去提供故事情节,提供喜剧、悲剧、爱情穿插,提供逼真像那么回事的外表,仿佛一切都无懈可击,意志倘使她写的人物复活的话,会发觉自己外衣上的每个钮扣都符合当时的时装式样。”( 朱立元,1997:87)在此引文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被剥夺了自由意志”,“惯例这个强大专横的暴君的奴隶”,“被逼着”等形式的词或句子。这种对传统小说的评价过于严厉,不免有为了批判而批判的霸权批判之嫌,脱离了评价的意义所在。为了抬高、证明自己的观点,努力去压低甚至贬低其他的说法,大有语言霸权主义的口气。如果借用辩证法的思维模式就会发现事实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标准本身也是一个在动态过程与静态过程中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统一体 。而且事物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衡量事物的外在尺度,标准也不可避免地要随着事物作动态发展。同时由于“标准”这一概念的特殊性,在做动态发展的同时又体现其静态的特性,否则,就不能在任何时刻对任何事物做出任何标准判断。从这方面来说,在肯定弗吉尼亚・沃尔夫的贡献和合理之处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她在做出这样评价的不足之处,是在批评方式上的不足 。语言上的这种霸权主义,导致了对作品有失偏颇的分析,从而不能对作品在某一时间段上做一个正确的定位,而且对同时代文学批评或文学分析会产生不良影响。
  形式是对事物的认知范围,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群体,对事物认识的大的范围是有限的,即形式是特定的,这体现了一种静态的过程。这个范围在这个时代和范围内相对来说是没法超越的,即使在这个时代或这个群体之内,人们的认知活动范围在这个大的范围又有所不同,即使是对同一个时代的作品相互比较然后做出作品优劣的评价,这都很有失偏颇。这是其一。
  其二,时代在前进,形式或范围也在变,范围的直径也是不断在扩张,这体现了一个动态过程。这时更不能因为有些人走的远而去嘲笑落在后面的人,甚至可以这样假设:如果后面的人处在相同的位置可能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亚力士多德以后的2000年人们一直以为重物越重物体下落的速度越快,2000年后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这一理论。而在这时, 如果再说亚力士多德以后的人们是被其理论“剥夺了自由意志”,“而成了惯例这个强大专横的暴君的奴隶”,这真有语言霸权主义之嫌。当还不具备真空试验条件时,在亚力士多德以后2000年这个时代和群体范围内谁都不能推翻这一理论。如此说来,又有谁不是“剥夺了自由意志”,“而成了惯例这个强大专横的暴君的奴隶”。
  总之, 用“局限性”对某作品或某个作家做出评价时, 不能为了自己一时之痛快,只是从自己的立场,在语言上对作品做出超越时代,个体认知能力范围之外的语言霸权评价。 弗吉尼亚・沃尔夫做出 了关于传统小说不利评价,可传统小说结局如何呢?“总之,传统小说不但没有‘死’,而且在经历了一番磨难后更显得生机盎然,富有活力(高继海,1995:94)。”人类的认知能力在某一时代、某一个群体内是有限的,人类只有在整个历史长河里,还有整个人类群体内才能做到无限。作品本身就是动态和静态的辩证统一体现,对作品的理解,接受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的辩证统一过程。 这不仅仅是态度的转变, 更是为了在赏析作品,评价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不要流于俗套,人云亦云,用发展的观点来发掘出其真正意义所在,为人类攀登下一个高峰做好准备。而不是为这种语言霸权主义所累。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沃尔夫 .班奈特先生和勃朗太太[M].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3年.
  [2]弗吉尼亚・沃尔夫.现代小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3]高继海.80年代的小说[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94-95
  [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5]严忠志.读点哲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663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