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海明

  摘 要:新课改提出:“学生要认识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这就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识。通过对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应用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小学生学习需求,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课堂研究;数学情境;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数学本身的枯燥性、传统课堂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对增强学生“生活处处皆数学”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与教材知识进行灵活地融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提升教学质量。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要求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数学”。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就是按照教材要求来进行讲课,举的例子也仅限于教材,例如:相追问题,教材举两艘轮船,教师也举两艘轮船,可是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轮船,数学知识不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果教师举两辆汽车或者两个同学骑自行车上学的例子,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进而掌握教学知识,并且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问题也会灵活运用这部分内容。数学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而小学生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创设的情境如果不能被学生所理解,那还不如不举,直接按照教材来讲。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让“教材数学”与“生活数学”有效地融合,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的魅力,进而爱上数学学习。
  二、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课堂研究
  1.课堂教学中营造生活情境
  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都有些懵懂,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的含义,很多小学生对于简单的加减法掌握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主要是由于数学知识无法与实践生活联系,由此显得非常抽象,难以透析本质。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营造适当的生活情境,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与生活紧密相连,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换算”时,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只能靠死记硬背才能掌握,这样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操场上实践检验一下,1米是多少分米,100米有多远,1千米为什么等于1000米,等等,学生可以走、可以跑,一次来感受不同长度所带来的身心改变。如:正常行走10米需要花费20秒的时间,100米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1000米又要花费多少时间呢?通过行走,学生会发现单位越大,行走的时间越长,耗费的体力也越大,从而通过实践认识到不同长度单位所代表的含义,这样掌握知识的方式更加深刻,也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进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情境创设要注意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要与小学生心理特征以及教学需要相相结合,保证学生可以理解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一连串的思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师设定问题要具有层次感,由浅到深,逐渐深入,避免学生因为问题太难而产生退缩的念头。在学习“简单的组合”这一课时,教师可拿去超市买东西举例:三个同学一起去超市买东西,需要一人骑自行车,两人坐车,问有几种方法。这个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所以,在解答时比较轻松。这时教师可以接着刚才的情境继续,三个人到了超市,每个人需要两瓶饮料,这时有两瓶可乐、两瓶雪碧还有两瓶冰红茶,每个人拿到的饮料会有几种情况?这个问题就比刚开始那个问题相对复杂了一点,学生可能不会像开始那样快速地解答出来,同时可能存在一部分的同学在解答过程中会出现困难,但是,在教师合理地引导下,让学生保持对问题的学习兴趣,不断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最终完成教学要求。
  3.情境创设与现实问题相连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生活当中,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必须保证教材知识与现实问题的关联性。例如: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下教室里具有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室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以此设问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找到存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课桌、黑板、椅子以及讲台等等,教师可以接着问:如果你是教师你会让学生来解决什么问题呢?这时学生就会兴致高昂地回答:让小A计算黑板的面积、让同学B计算课桌的周长、让C计算椅子的周长和面积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觉得例子因为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而且学习到的数学知识都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提升教学质量。
  4.生活情境创设要全面
  很多教师认为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主要是课堂开始时吸引学生兴趣,或者是举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中、课后的学生练习没有必要再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其实不然,以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是正确的,但是教师也应该重视课后学生练习的情况,不能使教学功亏一篑。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时,要根据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选择布置生活性比较强的作业,例如,让学生回家看一下电视机一共有多少个电视台,其中“央视频道”有几个,占所有频道的百分比是多少,其中“央视一套”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或者是让学生回家找一下家里具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球体都有哪些,并且画出自己理想的排列顺序。通过生活化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兴趣一直保持在数学学习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以学会运用和掌握数学知识。对此,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如:在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计算出学校操场的周长,那么,应该怎么计算呢?课堂上关于圆的知识讲解有周长等于2πr,而操场又恰好是圆形的,那应该怎么计算周长呢?拿着尺子直接量,肯定是不行的。这时有学生提出,虽然周长不能量出来,但可以得出操场的宽度,以宽度和长度的中间点作为圆点,划出圆的范围,根据周长等于2πr,计算出周长,由此达到了将课堂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目的。
  基于小学生思维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将教材知识生活化,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深刻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艳.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享受数学中的人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情境化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教研,2010(12).
  [2]曹凯华.小学数学知识走向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J].考试周刊,2011(35).
  [3]陈丽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吉林教育,2010(14).
  编辑: 代敏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25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