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点导读(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美点赏析
  尹荣方教授的杂文旁征博引,阐述透彻,能以敏锐的眼光揭示出社会生活的病症,撞击读者的心扉。
  《论俗气》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杂文,什么叫俗气?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暴发户“满身带金”而铜臭四溢的社会现象谈起,逢年过节时“恭喜发财”“大富大贵”的庆祝语之俗,舌尖上的浪费之俗,一一在作者笔下流淌,这些俗气可谓“不能不易”。由此,我们想到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态变得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日益渗透心间,例如,从知名相亲节目中女子“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笑”的言论,到“拿着黄金去买豪车”的“壮举”,再到人们对“土豪”的疯狂追捧,社会上炫富重富的社会现象,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而本文恰似一支清新剂,针砭社会之“大俗”,掸拭人们心头的尘埃,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
  俗可不可医?在古代诗人苏东坡和黄山谷的眼中,唯有俗不可医,由此可以古圣先贤对俗气的“深恶而痛绝之”。当然,也有人提出来俗并非不可医,而医俗的良方便是读书。
  当今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太强,一切都讲究实用,在这种急功近利、金钱至上思想的笼罩下,哪里还有好学的精神呢?而倘若能放弃功利性的学习,从“求道、求学问”入手,则“俗可医”也。在此,作者进一步引用日本诗人荻原朔太郎的话,指出人生不能全是功利性的思考,不然这个世界就太乏味了。最后,作者提出“坚持操守与正义”的议题,认为有一种俗气比钱俗和权俗更为可怕,那就是道德上左右逢源,不分是非,要努力匡正的“乡愿”,发人深思。
  本文作者谈古论今,由浅入深,揭示了俗气形成之根源,分析了俗气在当今社会的具体表现以及戒俗之法,指出在物质之俗与精神之俗的比较下,国人尤须重视的是精神之俗――乡愿。文章层次分明,语言严密犀利,作者对生活睿智的洞察和理性的辨析,让读者的心灵从中得到洗礼,引人共鸣。
  难点指津
  文章的题目是《论俗气》,就是要我们读者明白什么是俗气,俗气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怎样去医好世人之俗,而要把握住这些要点,并不容易。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要仔细地阅读文章,知道文章中每部分讲述了什么,如此才能提纲挈领地掌握文章的主旨。本文首先提出什么叫俗气,然后用社会现状来解释俗气,并由社会中重富炫富的社会现象说开,得出结论,“俗不能不易”。古人说俗不可医,俗到底可不可以医呢?古人的不俗体现在他们的“求道、求学问”,“唯俗不可医”之说体现了古人对“俗”的重视,而只要我们摆脱思考中的功利性,超越利害地去学习、读书,则“俗可以医”,人生亦是同样的道理。最后作者强调,应坚持操守与正义,警惕生活中的“乡愿”。“乡愿”和“俗气”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在“临大节”时不讲真话、实话,是依违两端、模棱两可,同乎世俗,合乎浊世,不分是非,唯唯诺诺,左右逢源的“老好人”,这种俗气作者最为痛恨,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形成,在与钱俗和权俗的比较中,尤其值得世人痛恨并匡正。
  考点训练
  1.文章所说的功利性思考和俗的关系?
  2.引用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话在文中的作用?
  3.俗可不可医?若可医,该如何医俗?
  4.如何理解“乡愿”的含义。
  参考答案:
  1.功利性思考是俗的精神实体。
  2.告诉人们要以俗为戒,在生活中要避俗,否则俗将无法医治。
  3.可医。个人上讲:通过读书,求道、求学问,摆脱功利性思考,在是非面前坚持操守和正义。社会上讲:移风易俗,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4.在事实面前不讲真话,不讲实话,做事说话依违两端、模棱两可,合乎流俗,合乎世俗,不分是非,唯唯诺诺,左右逢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90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