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几何形体动手操作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学会

  【摘要】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几何形体动手操作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49-01
   在小学阶段几何形体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有利于培养和引导学生创新。
   一、在动手操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直观认识几何图形。
   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学生对它们不一定有明确的认识。在教学中,如果采用“摸一摸”,“找一找”,“比一比”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几何形体有明晰而直观的认识。如:教学长方形、三角形和圆时,让学生“摸一摸’它们的边各是怎样的;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属于这类物体;再让学生“比一比”观察它们各自有何不同。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地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很直观地对这些图形有了整体的感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推理、理解、掌握有关公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而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推导,把机械地死记硬背公式变为独立探索中推导出公式,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由于学生是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很容易模仿,将梯形转化为也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中任选一张,引导他们发现只要经过中心(中心: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就可将长方形(或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从而从另一个角度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使其遇到问题时不只朝一个方向分析、研究,而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思考,求得合理解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公式、概念记得相当熟,但遇到与实际相关的问题时,就显得束手无策了。究其原因: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只重视课本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在教学中,学会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反复探索,一定大有收益。
   比如,在教学求圆环的面积后。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实地作业:要求:通过测量,求出圆形花坛四周的环形水泥路面的面积。工具:每小组一根皮尺。小组讨论:求圆环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确定圆的直径(半径),(难点也是重点)。
   老师巡查,发现有的量出花坛和水泥路(外圆)的周长,有的运用测量的知识(三人站在一条直线上)和圆上线段直径最长这一知识,绘图如下:
  
  
   学生们通过计算,观察、比较,一致认为第二种方法最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而且巩固运用了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课堂走向课外,进一步培养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几何形体后,如果能让学生亲手做一做这样的几何形体,有助于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做一个模型。别看这样一个小小的形体,却花费了孩子们不少的心思:有的把硬纸分成6个面(每两个面一样大)粘和而成;有的是每3个面一组,然后粘在一起,还有的是把6个面都直接连在一起・・・・・・过后,我出示了以下几个图形让学生思考:不剪,哪些图形能折成长方体?
  
  
  
  
  
  
  
  
  
  
  
  
   学生亲手实践制作了长方体,对这个问题显然能迎刃而解。这样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69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