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妙搭支架 悦读文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庄利娅

  摘 要: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少英语阅读教材内容,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旨在探讨如何在英语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为学生巧妙搭建支架,提升英语阅读文本教学的效果,为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搭建平台。
  关键词:搭建支架;英语文本阅读;实效性
  一、理论依据:“支架”(scaffold)理论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指出:学生通过日常学习,已经达到的水平和潜在的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日常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强调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区域。
  “支架”理论认为,学生可以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并逐步构建整体概念,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所以我们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水平,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构建“支架”,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领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这样,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能较快地迈向更高的台阶,思维积极活跃,并且能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提升学习能力;在“支架”撤离后,也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二、阅读语篇之前搭建支架――走近语篇
  “阅读属于知识的输入阶段。”(茅蓓蕾,2007)。教师应根据英语语篇话题及内容,搜寻、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搭建难度适中、形式多样的支架,可以达成教学目标:(1)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悦读愈美:(2)给学生提供有用的背景知识;(3)引出文本阅读的话题;(4)为进一步的阅读解决理解上的语言障碍。如:初一let’s go shopping 这一单元,设计了以下Chant:
  Chant 教学法也就是英语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歌谣”教学法,歌谣其实是一种有韵脚有意境的儿歌,它充满童趣,合辙押韵,琅琅上口。唱Chant还有利于记忆词汇、培养语感、提高模仿能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Chant是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所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学学玩玩中了解和掌握新单词:store,socks,shirt,again,end . 课前就给学生扫除了一部分生词障碍,让学生准确理解了go to the sore 的含义,使学生进入了语篇的话题。
  三、阅读语篇之中搭建支架――走进语篇
  1.利用标题巧搭问题支架――预测文本内容,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通常能向读者传递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在教师巧搭支架帮助下,学生可以根据标题预测阅读材料的内容,揭示相关的背景知识,归纳全文的主旨,梳理文本的线索,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以初三Go for it 教材 Unit 4 阅读文本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 根据文章内容,我对标题进行了两次处理。
  (1) From the title, what can we know?
  A. Maybe she is a girl or a woman now.
  B .She is a volunteer in her life.
  C.Because of helping others, her life now is different from what it used to be.
  D.From the title,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2)搭建支架后,我向学生展示了若干问题:
  What did she used to be?
  How did she become a volunteer?
  Why did she want to be a volunteer?
  Where did she volunteer? What did she do as a volunteer?
  Did she enjoy being a volunteer?
  通过我对于标题所搭建的支架,学生就完全激发了揭晓答案的兴趣,他们带着兴趣马上去找答案,看看和他们的猜测是否相符。从文本第一段落的他们发现,She volunteered in a poor mountain village in Gansu Province. 从文本第二、三两个段落,他们找到:她克服了thin air 和 poor food 的困难,但是获得了父母和丈夫的支持。在文章第四段的总结句,可以总结出:She likes being a good influence in the children’s lives.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主人公的愿望。
  2.搭建篇章整体支架――通往教学目标,拓展语篇话题
  如,在初二Go for it Unit 8 When was he born? 这一单元中,对于李云迪这一篇章,我设计了如下支架:
  在教师精巧设计的支架引导下,学生不难复述出阅读文本中的主要内容:When was he born? What did he like doing when he was young? When did he learn to play the accordion? When did he learn to play the piano? When did he win the first prize? 除这些信息外,我额外增加的内容更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3.以可视语音符号为支架――读出抑扬顿挫,提升朗读能力
  在文本阅读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朗读对于文本阅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自觉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中,才能形成语音、语调、节奏和语义自然结合的语感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以初三Go for it 教材Unit 2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 这一单元2b 为例,情景是Paula 和 Steve 在聚会上相遇,他们多年未见。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语篇文本之后,往往要求学生模仿录音朗读语篇,一来是让学生熟读理解其义,二来是为形成语感,提升朗读能力。我尝试以直观可视的语音符号作为支架,如升调用“?坭”,降调“?坨”,句中的单词重音用,意群和节奏用“/”,连读用“”,不完全爆破用“( )”。对于这一语篇,我要求学生在语篇中作出如下标注:
  我以直观、具体、可视的语音符号作为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可以深刻体会Paula 和Steve 之间老朋友多年未见时的那份惊喜的情感,两人多年来的变化,也为他们自己自觉模仿课文录音激发了兴趣,有助于学生朗读能力、自学能力的养成。
  四、阅读语篇之后搭建支架――走向语用
  大多数的英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读前―读中―读后”的三阶段语篇阅读教学模式。读后语言的输出活动其实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反馈语言信息,内化所学语言的过程。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再次巩固语篇的整体内容,并且为学生运用语篇中的内容提供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语言学习的核心、归宿和根本。《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实现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促进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个性品格。其中修订后的课程六条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充分挖掘课文文本内容,以语言实践活动作为支架,引导学生不断运用语言知识,通过语篇阅读后的灵活多样的语言训练,在运用中内化语言,在内化中输出语言,拓展学生英语学习的学用渠道,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英语学习策略。
  1.以板书、框架、图形等作为支架,整体再现语篇
  在课文文本教学和学生阅读后,教师要设计活动,往往是 “ Retell the passage” 这一活动,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重点信息和目标语言,给学生搭建重构课文语篇的支架,提高语言输出和目标语言的关联度,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做好准备。
  由板书设计的支架:在新目标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这一单元中,对于the emperor Shen Nong invented tea 这一语篇,有教师设计了如下课文板书:
  学生能够在PPT 和板书的引导下,不难说出When was tea in vented? Who invented the tea? How was tea invented? 由语块到语句到篇章,学生可以十分自然、顺利地复述本篇文章,利用教师设计的支架,给学生语言的输出提供方向,也是学生目标语言成功内化和输出的过程。
  由思维导图设计的支架: 在新目标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 这一单元,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一文,教师可以利用设计如下思维导图,让学生再次构建课文知识结构框架,然后逐步复述课文内容就非常容易了。
  2.搭建情感支架,激活语篇情感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明确指出,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不断获取语篇信息并尝试运用目标语言,而且要善于挖掘语篇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并不断关注学生的情感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在初二教授“ What did you do on vacation?”时,有老师搭建这样一个情感支架,在柔美背景音乐下,欣赏老师PPT上呈现的一首小诗:
  I was five years old.
  No matter it’s cloudy or rainy.
  My father took me to the parks on foot.
  I was ten years old.
  No matter it’s rainy or sunny.
  My mother took me to school by bike.
  I was fifteen years old.
  No matter it was cloudy or rainy.
  My parents took me to college by bus.
  Now I grow up.
  No matter it is rainy or sunny.
  I’d like to go on vacations with my parents.
  教师通过自己创作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搭建支架通往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体会父母对自己是否有同样的关爱,再让学生心怀感恩之情,和同伴计划讨论出行计划,这样既增加了学生语用得到机会,又加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3.搭建指令性支架,降低语言输出难度,实现真实交际
  循序渐进的语言学习为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提供了语言支架。在语言输出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搭建适当难度的“指令”性支架,有助于学生迅速地把握活动目的,并且积极地参与语言活动的输出,难度减低,使学生有话可说,缓解学生在语言输出时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运用语言。
  如,某教师在教授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这一单元时,让学生掌握如何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请求,用上句型Could you please...?在课尾设计了邀请外国朋友参加校聚会这一环节,有效地拓展学生思路。
  教师所设计的支架,明确告知了活动的任务、目的、分工和规则。教师支架成功地引导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制定了旅游计划,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切实提高了读后语言输出的实际效果。
  又如,搭建指令性支架,加快学生语言输出,提升学生英文写作能力。如,某教师归纳了文本篇章的总体支架,便于学生理解总体结构:
  而后要求学生按照搭建的支架,写作类似文章,赋予了写作更加丰富的内涵,不再是只关注结果的一项智力任务,而是一项需要学生运用多种智力的活动,是一个学生自我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总之,在初中英语阅读文章的解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立足教学实际,以生为本,为学生巧妙搭建合理有效的支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提升语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喜悦”中阅读文本,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会用英语做事情,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语篇阅读的技巧,从而提升综合语用能力。因此,如何在英语阅读语篇中给学生巧搭支架,值得我们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尝试、创新、应用的。
  参考文献:
  [1]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心理学探新,2002(2).
  [2]任钟印.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Richards.J.C.&Nunan,D.第二语言教师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汪四楼.进一步提高中学备课质量的实践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02).
  编辑 薄跃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097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