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中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几个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智诚

  摘 要: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教学中学生“不想说”的现象严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策略,提高中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卸下自卑羞涩的包袱,增强自信;协调全面,抓住“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开展课内外活动,增强实践能力等途径实施。
  关键词: 口头语言 表达能力 听说读写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变得不爱主动回答问题,即便有个别学生说了,也是被迫出口,短短三言两语,拖泥带水条理紊乱。现代社会是充满挑战的社会,求职面试、人际交流等都少不了语言表达。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教师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提高这种能力,教师就要与学生双向互动,共同参与,探索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激发兴趣,“不得不说”到“我想说”
  在课堂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张开嘴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让人产生积极的情绪反映,主动地做事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巧设话题。学生不想说,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要说什么。这就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巧妙设立有意思、可讨论的话题。比如教授《小狗包第》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问:可爱的小狗包第为什么会被杀?红卫兵又凭什么如此嚣张跋扈?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了解相关历史,增长知识。
  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有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授《雷雨》课文时,教师可以巧妙创设情境,进行角色分饰,让学生融入戏剧中,感受人物的喜与悲,激发学生的情感,加强学生对课文的领悟和理解。
  课文续说。含而不露,留待他人,是写作中“留白”手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手法在古诗中已得到广泛运用,如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作者前面的写作意图对文章进行延伸扩展,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续说。如《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的背包被抢后回家发生了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述说。
  二、卸下羞涩,增强学生自信
  学生在课堂上“不想说”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的影响。某些学生在回答问题前总是缩手缩脚、思前想后,担心自己的错误回答会引起老师的批评或者同学的嘲笑。长此以往,不爱说话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不敢说”逐渐变成了“不想说”,最终变成了“不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甚至会逐渐恶化。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辅导。“不敢说”的学生大多羞涩自卑,自我封闭性强,教师要对他们特别照顾,经常性地与他们交流,引导他们多与同学接触,多参加集体活动,使他们逐渐变得开朗大方,敢于开口,敢于说话。此外,教师要善于鼓励,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随意打断,学生回答错误或者不完整时不能恶语相加,更不能人身攻击,而要委婉含蓄,有技巧地指点学生回答。教师的点评应该是鼓励性质的,而不是批评与攻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时一句话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语言对人的重要性。当然,教师也可以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提问量体裁衣,具有针对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问可以相对简单,相反,基础好的学生可以为他们设置更有挑战性的题目,如此各类学生都可以通过成功回答问题获得一种心理满足感、成功感。这样多次训练,学生会逐渐增强自信,敢于甚至乐于在课堂上发言、表达。
  三、协调全面,抓住“听说读写”四个着力点
  语文能力由听、说、读、写四大部分组成,事实上四个部分相互依托,各有联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仅训练某一部分的内容,而要全面协调,抓住“听说读写”四个着力点,有计划、有策略地实施。
  听,生活中各种声音的获得都需要用心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快捷地获取别人说话经验和技巧的有效方式,与别人交流时要注意听别人的说话方式,感悟别人说话的语言魅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听的训练,留心学习,多听多思考,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说,口语训练少不了说,说话我们都会,但是要说得好、说得巧,就要进行专门的训练。普通的说话,对语言能力的提高十分有限,关键是进行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的说的训练。这样的训练需要有充分的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其实就是练习口语表达的过程。读,就像是开启另一个世界的钥匙,通过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为说话积累“素材”。我们形容一个人能说会道,更多的是基于渊博知识。一个人知识渊博、丰富,交谈就会如鱼得水,就会有话可说。写,读与写就像孪生兄弟,说与写也关系密切。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将日常发生的事情或者一些感悟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自己学习思考,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增强语言的逻辑性、条理性。通过写的训练,会促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口语表达更具条理性、逻辑性。
  四、学习实践,增强“实战”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积累及语法知识、说话方法和技巧的习得,更重要的是进行了语言实践。马克思理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南宋陆游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实践是提高认知的重要途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两三天可成的,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实践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举行多种课内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朗诵,是培养学生普通话、语调语速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通过朗诵,学生可以锤炼自己的语言精美度,酝酿情感的饱满度,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性、语言交流的规范性。朗诵需要情感的投入,需要学生融入朗诵的内容之中,需要学生深刻思考,从而使朗诵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自身口语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复述,是口语表达的基础性训练,具体就是把别人说过的话或者自己说过的话重新叙述一遍,包括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对记忆力的要求较高,简要复述对抽象概括能力要求较高,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复述,因为复述不是背诵,需要自己的理解和概括。
  辩论,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语言活动。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学会理性地看待问题,组织语言,形成缜密的思维。口语表达能力很大程度就体现在逻辑和思辨能力上,好的口语表达会让人听了不觉赞叹,直呼“说得精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315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