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点导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新宇

  美点赏析
  汪曾祺是个非常有特色的作家,他的小说笔触清新自然,语言凝练传神,“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散文化的随意叙说的语气,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片断和社会层面溶入自我心境,向读者谈生活,讲风俗,简洁朴拙,娓娓动听”。《珠子灯》的美,就在于自然平淡的叙述笔调下实则暗流汹涌,因为故事越美好,越会让人觉得悲哀;作者叙述越节制,悲剧意蕴越发深沉。
  通篇来看,小说中对娘家送灯的风俗花了三大段的笔墨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乡间风俗画,特别是对珠子灯的描写,如梦亦幻;而对人物本身则采用白描手法,对孙小姐和王常生外貌、神态、日常生活均略去不提,只提到孙小姐婚前听从王常生的话放了脚,婚后读书填词,与王常生锦瑟和鸣,是一对幸福眷侣。这样一浓一淡的反向处理,使小说前半部分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情趣,在喜庆吉祥的大环境中,孙小姐也愈发显得恬淡,静美,而后半部分的悲剧也愈发显得悲凉。
  但是,作者自始至终是与小说与读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于孙小姐夫亡后的生活、思想,汪曾祺没有采取是批判还是赞扬的态度,只是平淡地叙说:“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她就这么躺着。”“她这样躺了十年。”“她死了。”……这些句子没有一个形容词,全是短句,冷静、客观、简练地叙述了孙小姐由衰而亡的历程,却并未对孙小姐丧夫之痛做正面描述,并未对造成孙小姐悲剧命运的原因痛心疾首,义愤填膺。这些汪曾祺都习惯于交给读者自己去创造补充。
  小说中留白手法的运用,冲淡了小说的悲剧意识,也解构了那份深沉的悲哀与痛苦,使小说的叙述平静、节制,作者越是不说,我们越是能想象孙小姐如何在孤独、冷清、隐忍中凋谢生命之花,就会对她寄予更深切的同情,在这种眼冷心热的叙事中,小说充满了人性的温情,保证了全文基调的和谐。
  难点指津
  由于汪曾祺习惯隐藏作品的倾向性和自己的态度,因此,对小说主旨的把握正是本文的难点之一。传统的解读认为,作者通过对孙小姐悲剧命运的叙述,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和摧残。但是,汪曾祺曾说过,他的作品追求的是和谐、温情、真、善、美、乐观,这也是他回避政治问题的结果,因此,将批判封建礼教作为本文的主题实际上是不太符合汪曾祺的创作理念。其实深入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更深层次的意蕴。首先,我们来仔细看看作者对对珠子灯的描写:“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这样诗意的语言将珠子灯描写得异常美好,我们仿佛看见摇曳的淡绿灯光下,孙小姐和王常生或深情凝望或娇羞打俏的幸福。而后作者马上说“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在人们心中,作者眼里,珠子灯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希望”,因而并非普遍认为的“因为珠子灯祈求多子而是封建礼教的象征”,相反,珠子灯是孙王夫妻二人幸福和谐的见证。其次,传统地解读认为孙小姐为丈夫守节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桎梏。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婚前孙小姐为什么会听从王常生的建议放了脚?如果孙小姐的“书香门第”的娘家真的是封建顽固,又为什么会教孙小姐读诗词,读《西厢记》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厢记》是一本教人自由恋爱,勇敢追求爱情的书呢!更何况,孙小姐婚后还读了一些王常生带回的新思想的书,思想自然会受到她所阅读的书籍的影响,因此,说孙小姐受到封建礼教毒害至深才导致了自身的悲惨命运是不妥的。最后,在王常生病逝后,作者对孙小姐的叙述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出孙小姐对王常生那深沉的爱。但是孙小姐的希望在时光的流逝中消磨殆尽,眼里看不到爱人,便再也容不下别人,于是她便不再看,只听,听各种声响,风筝响,斑鸠声,麻雀打闹声,大蜻蜓振动翅膀声,老鼠咬啮木器声,还有珠子散落在地的声音。读到这里,凄凉感达到顶峰,让人对她产生了无限的同情,并且对她对爱情的坚守唏嘘不已。这样看来,在封建礼教尚存的大环境中,守节就一定是件值得批判的事情吗?人性与体制,究竟谁的力量更大?这也许是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
  考点训练
  1.联系文本,谈谈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2.小说关于珠子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附:参考答案
  1.参照“难点指津”,能自圆其说即可。
  2.开头的描写,除了展示江南特有的风俗人情,揭示人物生活的环境,更是对人物悲剧命运的一个反衬;结尾以珠子落地的声音以悲景写悲情,烘托孙小姐的凄凉人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12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