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创业项目在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鲁静轩 刘超 徐春艳

  1引言
  新时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已经把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作。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充分认识计算机类专业的实践环节的特点,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把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从实践能力培养角度进行安排,学习期间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着手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课程的附属地位。创新创业项目是国家进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把创新创业项目、计算机类大学生5+2+1培养模式与一线IT公司运营模式综合考虑,使三者相互衔接、紧密配合,支撑本平台培养目标的实现。
  2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2.1探索和构建了“一个原则、四大模块、多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结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础上,首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探索和构建了“一个原则、四大模块、多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其中,“一个原则”: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坚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吸收改革成果和先进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注重实践,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的原则。“四大模块”:第一是通识与公共基础教育模块;第二是学科基础教育模块;第三是专业方向教育模块;第四是创新与素质拓展模块。“多个专业方向”:即软件技术与应用、软件项目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等多个专业方向。
  2.2建立了与培养软件工程师相适应的“一主三实”人才培养体系
  “一主”指一条主线,即以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使之贯穿全学程。“三实”指以培养实用性强的软件工程师为目标,达到主流就业岗位“上岗即可用”;通过校内外实践环节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实训;通过课内实践环节、企业合作等提供真实工程环境与项目,使学生掌握“上岗即可用”的实战技术。
  2.3构建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的“5+2+1”人才培养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把知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构建计算机类专业“5+2+1”人才培养模式,在实习、实训职训化的基础上全面实施“5+2+1”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项目是国家进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扶持项目,结合“5+2+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创新创业项目申请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受惠于创新创业项目。可以让大二的学生开始准备项目,大三上学期学生的知识达到做项目要求时开始申报项目,项目申报成功后,学生可以在培养模式中的“2”阶段进行项目研发。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严格按照IT公司项目管理和运行模式,通过这个阶段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项目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在模式执行过程中一些创新创业项目完成比较突出的学生,通过培训可以参加全国各级学生竞赛。
  根据计算机类专业教学“5+2+1”体系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而且确实存在的场所,让学生按照公司的运营模式在其中工作,在分析了IT企业公司的运营模式和技术方向后,按照IT公司运营模式对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进行建设,成立了ACM/ICPC工作室、经纬工作室、图形图像工作室、嵌入式工作室,使学习环境接近生产一线环境,提高学生培养水平;通过规划与设计,按照模拟真实工程、实践环境的要求,建立与创新创业项目工程环境相匹配的实训基地。
  3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的“5+2+1”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效果
  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的“5+2+1”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平台实施以来我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160多项,特别在过往七届吉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和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中均取得了吉林省省属高校成绩前列。在就业方面,2009年以来此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很多学生进入了IBM、微软、百度、腾讯、搜狐、人人网(千橡国际)、华为等知名企业就业,到今天为止最高年薪50万以上,特别是2010届毕业生李元嵩同学进入公司仅一年就升任项目组组长,年薪30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639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