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选“点”:着眼能力发展最大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射武

  着眼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是本真语文的必然追求。课堂上能听到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拔节”的声音,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可不行,必须选好练能点,力求教学活动简约可行,选好一点,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者除了在课前有效备课、花足工夫,在课堂上要有的放矢,课后更要拓展延伸,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终极目标,最大限度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值。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语文教学着眼发展能力的四个着力“点”。
  一、运用“点”,夯实理解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语文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的能力。”理解是学习的基础,运用才是最终目的。检验学生是否理解的最佳手段就是“运用”,学以致用就是表达本位的最好体现。
  师:通过预习查资料你弄懂了哪些词语?
  生:我弄懂了“嫁接”这个词语。它的意思是把要繁殖的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体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植株。(学生是在“照本宣科”)
  师:生活中你能举几个嫁接的例子吗?(小声讨论后回答)
  生:春天的时候可以进行桃树嫁接。
  师:你能稍微讲述一下吗?
  (学生讲述所知道的嫁接程序,其他学生也积极发言补充。)
  理解是表达运用的基础。如果单纯是理解,不与生活联系,学生即使学会了知识,也只是书本获知。教师讲得再好,却远没有自己亲身历练获得的印象深刻。以上《神奇的克隆》案例中,学生虽然说出了词语的意思,但是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根本不能算真正懂了。虽然这只是一个理解“点”,再进一步,上升到运用“点”,学生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进一步夯实了理解。
  二、补白“点”,优化感悟
  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蕴涵于课内课外,隐藏与文本中的每一处。教师只要潜心钻研文本,找出文本空白点,进行有效拓展训练,就能开拓学生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师:诗人兴致勃勃地来游园,主人却不在家,大门紧闭。诗人一抬头看到了什么?
  生:一枝杏花伸出墙外来了。
  师:看到伸出墙外的杏花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园内的春景。请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园内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色呢?
  生:园主人肯定热爱花草,他的园子里肯定会有小花园,里面有许多争奇斗艳的花,还有蝴蝶翩翩起舞……
  师:真是春色满园啊!这么盎然的春意院墙能不能关住?
  生:不能。
  师: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美好的事物总是无法阻挡的。
  古诗的语言是凝练的,意境是深远的,理解了古诗语言大意,却未必能体味出其隽永的内涵。只有找出古诗语言与意境的有效结合点(空白点),才能再现作品的情景,还原作者的心境,从而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现实生活与诗歌意境的文本距离。以上《游园不值》案例中,教者通过研读文本,抓住园内景色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实现有效拓展,从而真正理解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探究“点”,催化朗读
  技巧性的朗读是由外而内的处理,而与文本思想产生共鸣的有感情朗读却是由内而外的真实流露。这就需要教者引导学生对文本换位解读,向文本的深处探究。以求与作者共思想、与主人共同呼吸,自然也就能有感情地朗读了。
  师: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我也没告诉爸爸,那他是怎么知道妈妈生病住院的?
  生1:爸爸发现饺子不是妈妈包的。
  生2:爸爸很了解我,从我的话音中他听出了问题。
  师:请你读读这段话。(生读得入情入境,很有韵味。)
  以上《爱如茉莉》教学片段中,教者以“爸爸怎么知道妈妈生病住院的?”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感知父母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从关键词语中体会出爸爸对妈妈的真心关注,再以朗读体现自我感悟,在朗读的同时体味这朴实的爱,真正做到了文道合一。
  四、延伸“点”,锻炼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新课标》也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谈礼貌》是结构严谨、浅显易懂的说理性文章,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其说理的方式是“提出论点――例证论点――总结论点”,非常适合片段性仿写。再如《望月》这篇课文,作者和他的小外甥比赛背有关月亮的诗句,此段内容后的省略号说明还有许多诗句未被列举出,于是我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月”的诗句,出手抄报、办黑板报,并且还专门上了一次诵读指导课,吟诵感受不同朝代、不同作者、不同气氛、不同环境对“月”的寄情抒怀。这次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不但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在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课前注重研读文本,认真思考,挖掘要点;课上注重合作探究,促进生成,紧抓要点;课后注重语文实践,练能悟法,扎实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向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向,选好学生能力发展“点”,带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面”,努力实现语文能力发展的最大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73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