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两个震撼 两种境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同事从千课万人现场回来,感叹道:“现在名师堪比名星,张齐华老师的人气指数叹为观止!”那个时候我就在盼望早点从课堂光盘感受张大师的风采。怀揣膜拜的心情,听完了张齐华老师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细细咀嚼张老师的每一个提问、每一次评价,环节的自然,言语的贴切……心灵又一次受到震撼。
  一、撩起数学的面纱:追寻本质,追根溯源。
  对《百分数意义和写法》一课的认识、理解源于09年听省领雁工程学员李旭祥上的一堂课。那堂课,让我感觉到数学就像我们绍兴的加饭酒,有多醇就有多香,使人禁不住想撩起她的面纱、追寻她的足迹、了解她的构造。
  个人认为其中有两个亮点,突显了数学的本质,让整堂课充满了浓郁的“数学味”。
  亮点一:温故而知新――“根”在哪儿?
  3升果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得3/4升。
  有3只白兔,4只灰兔,白兔是灰兔的3/4。
  师:这里只有两个分数,都是3/4,它们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生:不同,3/4升是一个具体的量,3/4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师:也就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倍比关系。
  课件出示: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
  【观点碰撞】这个环节,有些老师认为可以省略,而我却认为这恰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百分数的意义源于分数的意义。有了这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很容易体会分数与百分数意义上的本质联系。
  亮点二:了解较特殊百分数的含义――“深”在何处?
  课件出示:读一读,说一说。
  A.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0%。
  B.国庆期间《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优惠15%。
  C.今年粮食增产12.5%
  师:谁来说说120%的意思?
  生:男生比女生多20%。
  师:哦,你说的是20%的意思,我现在的问题是120%,谁来说说?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超过100%的数,你觉得这个数与现实吻合吗?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谁多谁少?假如女生人数多的话,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这个百分数会超过100%吗?
  【观点碰撞】这几个问题设计得非常好,听课时我不自觉地打上了五角星,太精彩了!
  在后面的两道题目中,老师分别强调了谁是谁的15%、12.5%,并结合线段图,让学生找一找哪一段表示15%,85%指的又是什么意思,在数形结合中,很好地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观点碰撞】 这三个百分数的设计,可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指导学生理解百分数意义的时候,老师总会出现与之相对应的线段图,让学生找一找,20%表示的是什么?120%表示的又是什么?并总是在提醒学生反思:这个结果跟现实吻合吗?你认为可能吗?为什么?
  二、追寻数学的本真:学本课堂,让学生精彩。
  如果说前面那堂课让我感知到数学的魅力源于数学的本质,那么张齐华老师的那堂课,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数学可以是简单的,可以让学生简单地学习。在简单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把课堂让步给学生的精彩,体悟到了简单背后的不简单。
  1.求诸于内:深入理解的共鸣。剔除了画面与音乐、抒情与美化,张老师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堂极尽本色的数学课。“生活中见过百分数吗?”组建四人小组,在小组中先互相说说:我找到了哪些百分数?这些百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会读吗?会写吗?了解意义吗?”在学生干脆的回答声中,老师宣布下课,学生愕然。张老师第二遍追问:“会读吗?会写吗?了解意义吗?”学生弱弱地回答:“有点理解。”
  当老师第二次宣布下课的时候,学生迫不及待地说了:“我们还想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还想知道百分数和分数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这不是老师的一种作秀,却实实在在地诱发了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课堂上,我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是眼力还是智力?在课堂练习阶段,老师出示8个百分数,考学生的眼力,哪个百分数不可能出现在酒瓶上?为什么?
  生:120%不可能,因为酒精浓度最多是100%。
  生:100%也不可能,因为那是纯酒精。
  师:给特别能喝酒的推荐哪一款?特别不能喝酒的又推荐哪一款?
  师:为什么推荐的这么快?
  生: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容易比较。
  这是眼力,更是智力,是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三、寻一脉互通的韵致
  像欣赏大片一样,我看了又看,有时还反复回放。观看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在比较。前者,堪称精致,精心准备的导语,精心编制的练习题,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精辟的总结问题的设计。课堂上,不仅仅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都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为每一个提问喝彩!
  如果说前者的课是精致的,后者的设计则是简约的。简约的设计,简单的教学,为学生创建了“说的课堂”。
  在千课万人的现场,张齐华老师和学生提及学本课堂,有学生说:学本课堂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数学的本义。老师没有加以纠正。的确,对于学生来讲,学习数学要追求本质;对于教师来讲,数学课堂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两者之间是相融相通的。精致也好,简约也罢,都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加工、对文本的精加工;都要求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心灵的脉动,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的精彩瞬间,使课堂成为对话心灵、唤醒心灵的舞台。
  四、启一扇敞亮的心窗
  有人说:学习如同旅游,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有切身的体验;学习如同游泳,只有在水中练习才能劈波斩浪。两个比喻,其实都在说:当学习成为主动探究,成为亲身经历,就如开启了敞亮的心窗,让数学课堂创造出柳暗花明的妙境。
  看惯了太多教师主导型的课,也像大多数的老师一样,牵着孩子的手不敢放,担心学生看不懂、不会做。对两堂课的思索,让我豁然开朗:学生上课本来就是要说话、要动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习力的提升。
  课堂,要学会放手,解放自己,更解放学生,才能开启灵思的天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96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