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日记让学生的习作“有米可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秀云

  摘 要 纵观目前小学生习作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不是觉得无话可说,就是喜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经过实验研究表明其根源在于“源头无水”。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的习作“有米可炊”呢?我认为,运用“微日记”可帮助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 九宫格素材库 时事评论角 文本对话框 阅读采撷园 即兴创作栏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93-02
  新课程的实施已普及全国各地,但纵观目前小学生习作现状,却不容乐观。作文时,很多学生不是觉得无话可说,就是喜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所在的课题组经过实验研究表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源头无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也是这样,如果没有材料,没有真实感受,学生难免要生编硬造,甚至谎话连篇。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的习作“有米可炊”呢?我认为,运用“微日记”可帮助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微日记,即学生生活中提取精彩的点滴用较短小的篇幅来进行具体描写,学生既可以尽情地书写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对自己的认识,又可以抓住一天中难忘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瞬间、一个善念、一点发现、一点感悟、一点收获等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去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现“童心看世界、童心写世界”的目标。
  一、建“九宫格素材库”,拓展学生的取材思路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而素材的来源就是生活的积累。为了让学生们有素材可写,我根据学生在学校、在家里,与同学间、师生间、家庭成员间、朋友间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包括听到的、见到的和想到的,引领学生挖掘,编写成二十多条小题目,抄写在设计好的“九宫格”日记本扉页上。引导学生依据条目时刻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手摸、耳听、舌尝、心想,全面、立体、多方位地感知事物。学会采摘生活之树上的片片充满生机的绿叶,选择社会潮流中的颗颗闪亮的珍珠,不断地从生活中捕捉素材。开始,当他们选不到素材时,只要看看这二十多个条目,便会从中受到启发。渐渐地,孩子们的思维敏锐了,有时一天就会捕捉到数个素材,我干脆引导有能力的孩子每天都在“九宫格”中做好记录,再从中选择一件来写。就这样,“九宫格素材库”成了孩子们最宝贵的习作“仓库”,里边的素材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充实,一个学期下来,每人都写了厚厚的一本。
  二、设“时事评论角”,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
  学生日记的素材有了,但由于年龄、阅历等原因,他们对时事政治漠不关心,生活面又狭窄,所以日记内容往往流于肤浅,思想性不强。所以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时,随年级的升高,要求也相应提高。我不仅注意启发、诱导学生关心时事,鼓励他们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浏览报刊杂志,以此拓展学生的视角,而且要求学生不但要体验生活,还要反思自身言行,反思社会现实,鉴别人性美丑,弘扬社会正气。为此特意开辟了一块“时事评论角”,学生可以在这里或批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或赞颂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或评论影视新作,尽情地抒发、宣泄自己的情感。
  如:一个孩子在马来西亚官方宣布MH370乘客遇难239人后这样写到:“239”,数字是如此的简单,又是那样的无情!这个数字的背后有多少个家庭在转瞬之间支离破碎!又有多少人悲痛欲绝!我们在愿死者安息、生者节哀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呢?生命诚可贵,为了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灿烂,为了我们的亲人,让我们共同呵护宝贵的生命吧!
  一个孩子看了电视报道“华山上的独臂挑夫”后这样评论:险要的华山路,正常人走尚且胆战心惊、小心翼翼,何天武仅靠那么简易的的装备,每天要背着120斤货物在北峰和五云峰之间走两个来回,而且,一走就走了十一个春夏秋冬。他是凭着何等的毅力和体能才在这华山上安身立命的?他坚强的毅力令我深深折服!同时,当我们在浪费粮食、浪费资源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感到脸红呢?
  ……
  渐渐地,学生的日记内容有了强烈的时代气息,有了清新的内容,活泼的形式。他们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了,日记的思想高度也得到了提升。
  三、开“文本对话框”,加深学习的深度、广度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课文所描绘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观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参照的对象;许多古诗文留下的至理名言、格言,可以成为学生写作中很好的标题、观点;教材里优秀篇章的写作方法、技巧,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借鉴,敢于“拿来”;对于有触动的文段,或质疑,或思索,或引申,可以让他们把当时的所思所想随时记下来;对语言特色、篇章结构、立意选材等方面有特色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鉴赏。
  学生通过结合课文来写日记。或谈心得体会,或仿写片段,或深挖作品主题,或续写人物命运,或学习主人公高贵的品质,或谈有争议的问题……所有这些,会促使学生或摘抄课文词语,勾勒提要,或翻阅资料,补充文学文体知识,或展开争论,明辨是非。学生不仅学会了阅读课文的思路和方法,还提高了分析课文的能力。
  如:学习了季羡林的《怀念母亲》后,学生模仿“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揣摩作者的心理进行仿写:
  生1:天阶夜色凉如水,梧桐树影,斑驳摇曳。夜不成寐,我披衣起床在院子里闲庭信步,抬头看着天上圆圆的月亮,望着望着,自己喃喃自语道“千里共婵娟”,远在家乡历经风霜的娘不知怎么样了?也会此时此刻在看着同一个月亮吗?也会在思念远在他乡的我吗?
  生2:黄昏下,孤零零的身影伫立在城市的天桥中心,看着桥下来来往往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漫上了心头,思念的心情被西下的残阳拉得好长、好远。身在这繁华的大都市里,数着满街的高楼大厦,心里牵挂的却全是故乡,故乡的一山一水,故乡的一草一木。   四、辟“阅读采撷园”,汲取书海的丰富营养
  阅读是学生间接获得写作素材的最好途径。除了教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本可以给予学生无尽的精神力量,给予学生各种各样的养料。有人形象地把读书比作“养气”。它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输出释放,更好地表达。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授之相关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以把它们摘抄、剪贴下来,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提倡在直接摘抄的基础上再做一些艺术的整合加工。坚持下去,学生便能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五、立“即兴创作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一些他们喜欢的情境,学生就能从内心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理,产生一种积极表达的欲望。所以我们又添了一块“即兴创作栏”。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如游戏、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短剧表演等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生在观察、议论、争议、表演,甚至玩耍的过程中“情动辞发”。
  课题组的一位老师在教学《穷人》这一课后,为了训练学生心理活动描写,创设了这么一情境:同学们,这就是大师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尽力地讴歌,就把渔夫和桑娜这两个夫妇心地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大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作品值得我们把它背下来,老师数了一下,课文不长,也就一千多字……五分钟后,老师开始抽查背诵。顿时,全班同学情态百出。之后的练笔非常精彩,一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
  “老师,今天九号,抽九号吧!”不知谁怪叫了一声,之后全班都开始起哄:“九号,九号!”仁慈的我没忍心去看九号李春辉的脸,我猜他现在要么脸色发白,要么手心出汗吧。
  “十号。”林老师显得很淡定。啊?不是九号?而且……这好像是我的座号呀。不会吧?抽到我?真的要背啊?可我一点准备也没有!完了,完了,这回要出丑了!我撑着桌子极不情愿地站了起来,双腿有些发抖:“呃……屋外寒风呼啸……”
  林老师笑了起来,但这次的笑却像个计谋得逞的小孩:“好啦,不背了。”
  ……
  这种即兴写作的做法,抓住了学生心理情绪的沸点,使学生们感到新颖、有趣、有吸引力,有感可发,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没有“无病呻吟”之苦,而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不仅增加了素材,还训练了观察力。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挖掘素材,并及时地以微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那么,每个孩子都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习作素材库。具体写作时,学生根据题目,取其所需,左右逢源,稍作加工,就是一篇篇异彩纷呈的佳作。微日记不仅是磨亮学生文笔的磨石,而且成了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无米之炊”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 曾 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846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