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及其文本的英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文 张纯

   摘    要: 从哲学理念、民族特征和审美意境等角度阐述太极拳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太极拳文本的英译对太极拳传播的重要作用。从目的论翻译观出发,指出翻译太极拳文本应明确译者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传播太极拳的技巧,更要再现太极拳蕴涵的文化内涵,译者既要全面、透彻地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又要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便建立起太极拳习练者易于接受的通道,展现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文化,达到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 太极拳    文化内涵    翻译目的    文本英译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显著的养生保健功效和精深的文化底蕴,成为很多人健身的重要手段。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独具民族风格的太极拳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深得国际友人的青睐。然而由于太极拳的中国特性让许多不同国际文化背景的习练者很难理解和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太极拳的传播,因此太极拳如何在国际上高质量、高效度地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太极拳的翻译质量。这就要求译者全面透彻地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建立起太极拳习练者能够理解、易于接受的通道,展现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文化,达到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一、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深受中国古典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道家“阴阳相济”思想,以及孙子“以柔克刚”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充满智慧的太极拳文化内涵。
  (一)哲学理念
  贯穿于太极拳中的“天人合一”是太极拳理论存在和发展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太极思维的灵魂。“天人合一”主要是要求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它主要体现在太极拳的名称、动作及外形内气上。首先,太极拳在一些名称上多采用自然界的动物形态命名。例如,“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这样的名称更容易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其次,太极拳的动作讲究虚实、开合等转化,旨在让人身体动作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天人合一。最后,太极拳在运动中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将人的身体外部形态与内部气、神结合统一,达到主客体的相互融合,是“天人合一”的集中体现。
  “阴阳相济”是我国古代道家的核心思想。太极拳经典著作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篇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而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阴阳相济”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式朴素辩证法:宇宙万物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阴阳矛盾,都是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的。太极拳的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等方法就体现了这种理念,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生,阴阳互根的中和条件下通过人的意识指挥人体随意机能,使它们按照阴阳互变规律进行运动。
  太极拳在攻防上强调“以柔克刚”的根本宗旨正是我国兵家文化核心思想的体现。所谓“柔”与“弱”并非软弱无力,而是一种含蓄、深沉、坚韧不露、外柔内刚的状态。太极拳其应敌原则是以小制大、以静制动、避实就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后发制人、以弱取胜等就是利用意念和智慧,花费小的气力,博取大的成功,展示出了太极拳这种以弱胜强、以小搏大独特的技击思想。
  (二)民族特征
  创立于中华传统农耕经济文化氛围中的太极拳,其拳理无不映射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中庸之道”。中庸之“中”为适应之谓;中庸之“庸”为经久不渝之谓。中庸又进而演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作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方法论,被应用于太极拳之中,可归纳为行拳走架“求中”、意念动作“守中”、技击原理“用中”:身型的“虚灵顶劲,尾间中正”正是这种“中庸”之道的直接反映。太极拳无论是行拳还是站桩,都要求身体上下、前后对准成一条直线,不凹不凸,不偏不倚,节节贯通,自然成直,正是不偏不倚的表现。意念“守中”是太极拳修炼之心法,即练习太极拳注重以意念引导动作,培养“中正之心,平和之气”。动作上强调“发劲上下相随,立身中正不偏,曲中求直”。体现了“无过不及”、“不偏不倚”的顺从自然常规节律的中庸精神。
  (三)审美意境
  太极拳极具中国古典美学之要素,从名称、动作到姿势,无不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太极拳以内在的含蓄与整体的和谐为特色。内在的含蓄以讲求沉稳凝重,外示安逸之神,加之动作刚柔相济、虚实互换,到达潇洒从容、心地坦然、神态自若的意境之美。太极拳中国古典美学的另一表相是追求“身心合一”整体和谐。太极拳的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运动时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即有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表现的就是阴阳调和互补的整体和谐之美。
  二、探讨太极拳文本的翻译对策
  太极拳以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的哲学、养生学、军事学与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太极拳的这些特点和风格所展现出的民族文化理念,大都在西方文化里缺乏相应的对应物,属于文化的缺省部分,在翻译成英语时最难进行语言转换。要想建立译语受众能够理解、易于接受的通道,把太极拳的精髓和要点有效地传达出来,必然要求译者能够全面、透彻地理解太极拳的拳理和文化,在翻译中根据译文的交际功能进行不同等级的语际转换,在译语中展现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文化。
  (一)太极拳文本翻译的目的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目的决定译文是否需要连贯,是否应该忠实于原文。换言之,它决定翻译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太极拳语言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传播太极拳的技巧,更是再现太极拳蕴涵的文化内涵,促成太极拳的国际化,达到借助太极拳传播中华文化内在精神之目的。
  (二)太极拳文本翻译的策略
  1.音译加文化注释   太极拳是以古代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采择诸家拳法精华创编而成的。太极拳的这些特点和风格所展现出的东方文化理念,在西方语言里缺乏自然对应物,属于文化的缺省部分,是文化交流中最难翻译或转换的。因此,在太极拳的翻译中,就要补充译语文化中的缺省,应采用音译加注法。例如,“太极”、“无极”和“阴阳”是太极拳的重要哲学术语。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因此对“太极”、“无极”和“阴阳”最好在音译的基础上增加解释的翻译方法,“太极”可以翻译为:Taiji,in terms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refers to the universe-forming essence,it also means the supreme ultimate,hence Taiji quan is the Metaphysical boxing or the Supreme-and-Ultimate boxing;“无极”译为wuji( infinity);“阴阳”译为yin and yang,a term of Taoist cosmology,refers to the two forces through whose essences the universe was produced and universal harmony is maintained. In gereral,Yin has more to do with softness and receptivity,a more emotional energy,and often includes movements that are lower ( of the earth).Yang has more to do with hardness and creativity,a more muscular energy,and includes movements that are higher (representative of the sky).”
  2.保留原语文化形象
  太极拳拳路名称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思维特点,其中既有动物形象,又有人与动物形态合一的形象。这些形象化的名称使动作富于意向和想象,一方面便于习练者结合想象思维揣摩和体会动作,掌握动作要领,领会技击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概括太极拳行云流水、舒展大方的运动特点。对于这些动作的英译一定要注意保存原语文化中的文化特色。对于与动物形象相关的动作,翻译时既要注意原语文化的象形特色又要注意其功能意义。如“揽雀尾”这个动作好似在捋顺孔雀的尾巴,因此可以译作smoothing the peacock’s tails;“白鹤亮翅”可译为white crane spreading wings;“野马分鬃”可译作parting the wild horse’s mane;“金鸡独立”可译为rooster standing on one leg;对于借物拟象、以象导动的动作名称,在翻译时也要尽可能保留原语的文化形象。“玉女穿梭”可译为maiden waving the shuttles;“上步七星”可译为stepping forward and forming the shape of the Dipper;“单鞭”可译为waving single whip。
  3.直接借用译入语
  太极拳翻译向读者首先要传达的是其技术要领。如果原语中词语的所指与英语文化在语义层次上具有同一性和可理解性,则译者可直接借用译入语约定俗成的名称,更有利于西方读者了解和接受。如太极拳拳谚中的“以柔克刚”可以译为to conquer the rigid with the soft,“四两拨千斤”可译为to move thousand cattle with four tales,再如太极八法的“扌朋”,是以臂向前,承接和化解对方手或臂的来力,可翻译为ward off;“捋”,接扌朋的势头将对方来力送向左侧后方,可译为roll back;“挤”,是用小臂挤击对方身体,可译为forward press;“按”是用单手或双手按对方身体,顺步得势,可译为push;“采”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或肘部往下沉采,使对方身体前倾,可译为hold and pull down;“扌列”多用在扌朋或捋之后,一手按住对方手臂,另一手用手背斜击对方领际,可译为diagonal cuffing;“肘”是在与对手距离过近而不得势时用肘攻击对方,可译为elbowing;“靠”是用肩部靠顶对手胸部,可译为shouldering。
  三、结语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杰出代表,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走向世界,是翻译工作者们共同的责任。因此,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太极拳拳理及文化内涵,提供高质量的汉英翻译,努力推进太极拳文化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崔建国.《老子》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J].武术科学,2006(3):16.
  [2]高丽.太极拳的文化内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5):141-143.
  [3]顾留馨.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解[J].体育科技,1980(2):883.
  [4]田桂菊.析太极拳的文化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44.
  [5]吴孟侠、吴兆峰.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
  [6][清]王宗岳.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7.
  [7]尹洪兰.太极拳美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1.
  [8]庄建国.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179-1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857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