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触摸高效的质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通

  十六年教学,十六年垦读。常以为“独上高楼”便能“望断天涯”,谁料,“行人更在青山外”,穹庐独守不如思维的远行。常以为教好教材定会公德圆满,谁料用好教材才是制胜的法宝。常以为教师讲出人文性就是生命化课堂,谁料学生读出人文性才是对教师水准的考量。一腔热血,常伴三尺讲台勤奋斗;半世人生,应随教改之风多取经。
  本次学习,经过反思,收获如下:
  一、守护问题推动论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问题最大的课堂,暴露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有效运用问题”,是打造刚性课堂的有效途径。
  我们常停留在对预设性知识的追求中,忽视生成过程中暴露问题的价值性;我们常满足于搜集知识量的多少,忽略能力转换过程中有效性的有无;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常对出现的问题浅尝辄止,忽视针对性解决问题时形成的学科资源;在教学反思中,我们常习惯于在反思中建立理想,忽视丈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学习中感受到,高效课堂首先是“问题立骨”。阅读本质决定了读在讲先、学在教前,从文本出发,抓立意,看选材,明结构,找手法。每一次独立限时训练,无不暴露出:习惯的缺陷,认知的困难,规范的粗糙,思维的简单。学情示病因,教师开药方。在以学定教的模式中,目标定得准,才能师生共前进。课堂教学可以定位为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处理机制,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总之,问题的积累,决定复习的方向;问题的梳理,指引测试的倾向;能力的形成,来源于问题知识的导向;思维的定式,取决于教师点评的指向。
  其次,针对阶段性的问题,限定积累空间,广度着眼,深度锤炼。部分学生人文性的缺失,是语文教学的隐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大语文,是生活,需要读写互动天天练。在对生活的积累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后写,课外读,分主题,明感情。这样不断积累的情感记忆有助于学生从知识的外延,把注意力投向问题知识的内涵。
  感慨于刘金玉老师“以小见大”的训练过程,感悟于赵谦翔老师“绿色畅想”,感觉教师就是建筑师,建立互动模式,建立知识储备体系,建立知识点讲解模式,建立自身的思想理论模式等。在此过程中,问题是构成课堂刚性结构的基点。
  二、建构学习的能动体系
  “教育是一种呼唤”,呼唤学生忠实于理想,忠实于现实,忠实于今天,忠实于明天。呼唤的载体即为学习能动体系的建构。
  首先,“意在笔先――意识控制作用的自觉”。自觉是注意力的一种觉醒,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进而增加学生的情绪记忆与经验记忆。组织教学是活跃思维的重要手段,“洋思”组织教学的关键词是“举起你的手”:明确目标时举手(知道本文学习目标的同学举手?),验证学习态度时举手(认为自己真正研究的举手?),引导学习习惯时举手(没整理笔记的举手?),把握教学进程时举手(能复述全文的举手?),塑造求异思维时举手(他的回答与你的一样吗?不一样的举手。),铸炼各种能力时举手(找一个身边以小细节反映大主题的事情,想不到的举手?)。总之,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下,思维的自觉是一种动力定型的过程,能动体系会在激励机制中成长(表扬时,帮学生铸造一双隐形的翅膀),能动体系会在监督机制中成熟(批评时,打出爱的一巴掌)。在张弛之间,在思考之中,摆正态度,化育心灵;明确规范,触类旁通。
  其次,行胜于言――用“紧张”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紧张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良性的紧张感首先在于时间的限定(教学设计中,根据对学情的把握,要给教学各环节以时间的分配,以保证思考的充分性)。没有限时,真实有序便失去寄托,没有限时活跃思维更无所依托。“洋思”的经验是:向时间要效率,拿起时间之刀解剖课堂,当其游刃有余时,方可视为高效之始,且良性的紧张感应外化为自主、合作与探究。自主是一切学习行为方式的前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自我探究应成为课堂延伸的主导,当一种被动紧张在自我挖掘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价值证实的时候,合作探究才有动力。洋思的经验是:让学生在疑惑中“痛并快乐着”。
  再次,“心手相师――让意识控制与无意识互相唤醒”。当我们把由教师导演的意识控制作为引导学习的一种手段时,无意识灵光会时隐时现:学生或因点滴收获而形成钻研意识,或因教师夸奖而形成独立意识,或因对比反思而形成求真意识,或因思维转变而形成超越意识,当这些意识一经老师点化(教师点化是一种升华)成为一种激发内能的无意识时,生命才能觉醒,因此我们在为学生规划时间之时要为自己锁定空间,《种树郭橐驼》中说:“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确,我们预设得太多,就消解了生成;我们点化得太少,就钝化了灵性;我们将时间据为己有,就淹没了尖子生。心手相师,在呼唤中,我们更应老成持重。
  三、浇灌智慧之花
  内在灵魂结构的塑造,要求语文教师本该就是一种哲学体系。人文性的魅力,更要求这种哲学体系应具有美学的意义。大语文观的一个“熏”字,逃脱不掉美学领域中的“气韵、吞吐、氤氲”之态,“感伤、唯美、物哀、会通物我”更会以刹那的永恒升华个体生命。
  “悟”是教师评价与指导的核心,没有悟性便没有智慧,当我们疲惫于知识的密度时,唯有智慧能派生出灵魂的自由;当我们倦怠于工作的节奏时,唯有投入能安定心灵的浮躁。赵谦翔老师的十年一剑,洋思中学的柳暗花明,无不是充分的例证。
  教师悟出语文的直观性,学生就能衍生出观察的有序性;教师悟出语文的暗示性,学生就能收获鉴赏的目的性;教师悟出写作的系统性,学生就能掌握阅读的操作性。佛语云:妙悟是一种直觉。如何带领学生撕开时间之皮,跨越文化的街垒,去寻找盎然的古意,去体验静里春秋,着实需要打造性灵的空间,进而建构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系和自我接受体系。现实告诉我们:有生活就有文化冲突。学生的直觉常常会酝酿一种文化的颠覆,记忆知识囫囵吞枣地背诵,整理知识一知半解地接受,分析知识只言片语地概括,运用知识无的放矢地应用,而此时教师的作用是不让学生漠视自己的存在,发现智慧的影子,捕捉妙悟的玄机,发挥点化功能,建立主流意识。在本次学习中,赵谦翔老师托物言志的“未开海棠”,刘金玉老师即事抒情的“不封阳台”,无不在集体的回声中彰显生命的智慧,在条分缕析的评价中领略对生活的悟性。教者需,会画龙,会点睛,一切尽在评价中;学者须,悟方法,悟人生,本体自觉方有用。只有语文之悟,才能使“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王阳明有诗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缘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看,枝枝叶叶外头寻。”
  其实语文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向外探求知识,更在于内部生命宇宙的建立。
  触摸高效的质感,感觉到课堂结构本该拥有的硬度,领悟到知识的广度比不上智慧的深度,体验到高效课堂应拥有能动体系的温度。总之,学科本质要深究,教改模式要建构,学生本位要落实,思维引导是前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198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