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遗”教育与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薇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了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意志品质等丰富的教育价值,本文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进校园”优秀文化项目为例,阐述该校“非遗”教育与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非遗”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非遗进校园”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积累了很多文化与美德。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精神文化的基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越来越弱,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非遗”的传承正日益受到关注。
  “非遗”教育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的宣传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意志品质等教育价值”。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着力于建设基于本土“非遗”文化传承的校园文化建设,将“非遗”教育与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传承和创新的职能。
  一、项目实施动因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成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些都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如“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内在品质,和谐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心怀天下、胸怀国家”的爱国精神,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源泉。
  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缺失、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减弱、价值观错误、基本道德素质欠缺等问题,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存在误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忽视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项目实施情况
  1.引进“非遗”项目,开展“非遗”教学活动。
  项目实施前期,“非遗”志愿者小组的成员们通过多方联络、奔走,调研常州及周边区域内的“非遗”资源,在常州市文化馆、非遗办公室等部门的帮助下,与一些民间艺人、“非遗”文化传承人接头,确定了将面塑、剪纸、乱针绣、常州梳篦、留青竹刻等10余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项目引进常信院校园。
  聘请这些民间艺人、“非遗”传人到学校,承担部分公共选修课的实践教学及担任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向学生言传身授民间技艺。通过民间艺人们的口传心授、现场讲解及学生的亲身体验,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体悟“非遗”的文化精神。力争培养出一批“非遗”承接人才,掌握专项技艺,并尝试转化为经济效益,鼓励有能力者自主创业。
  2.成立“非遗”大学生社团。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非遗”教育不可忽视的手段之一。以常信院“非遗”文化社团为例,该社团的成立旨在团结校内外广大非遗爱好者,整合社会各界力量,集结优势互补的队伍,加强“非遗”文化交流与理论研究,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积极深入探索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发挥动员、挖掘、整理、保护、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等职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护工作。
  3.营造“非遗”教育氛围,积极传播“非遗”文化。
  校园氛围对受教育者往往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常信院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环境,营造浓郁的非物质文化教育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教育和熏陶。通过设立保护标语、宣传展板、标志物营造环境,如联合常州文化馆在学校图书馆举办了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巡展,展览国家级项目12块、省级项目20块共计60块展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校园活动营造氛围,如依托“尚思、求实”大讲堂百期庆典,邀请了面人、糖人、剪纸、乱针绣等项目的“非遗”传人到学校现场展演,传承人们精湛的手艺和美轮美奂的作品吸引了众多学生。
  4.创新志愿公益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
  搭建校外实践的平台,进行相应的志愿公益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传承非遗、服务社会的意识。常信院将“非遗”项目和志愿公益活动相结合,丰富了志愿活动的内容和内涵,创新了志愿活动的开展形式,也扩大了非遗文化的宣传范围和途径。
  常信院非遗志愿者小组的成员们深入校园周边社区、中小学、公益慈善机构,积极开展相关“非遗”文化的宣传活动。如宣讲“非遗”文化知识、手工技艺和艺术表演;开展“非遗”文化展,将学生学习传统技艺的优秀作品,进行相应的作品展览等。各种志愿公益活动的开展,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举措。
  三、项目取得成效及评价
  1.通过校内外广泛宣传及对学生的定向组织引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激发他们自觉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
  2.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学到一门珍贵的手艺,部分学生甚至有机会成为“非遗”传承人的弟子,一定程度上保护“非遗”,为“非遗”项目寻找接班人,结合现有的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对具备“非遗”技能的学生而言,多了一条创业之路。
  3.将“非遗”项目和志愿公益活动相结合,丰富了志愿活动内容和内涵,创新了志愿活动开展形式,同时将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广大社会中,可谓一举两得。
  四、结语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非遗”引进校园,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丰富了校园文化气息,呼吁广大学子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辛儒,王释云.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教育价值[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01-102.
  [2]沈光明,吴海良.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科技创业,2010(12):163-164.
  [3]陈连锦.“非遗”教育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活动[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94-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2440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