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充分预设 关注生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宜填

  【摘 要】“点阵中的规律”这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同时更是向学生渗透“数”与“形”之间相互不断的转化思想。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合作探索,利用画一画、折一折的方式进行,值得记录。
  【关键词】充分预设;关注生成;点阵中的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29-02
  “点阵中的规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的内容。其特别适合学生“策略多样化”学习,适合学生不同的数学发展,适合学生充分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魅力。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发展数学能力,充分感受“数形结合”的神奇之美。这是笔者对这一节课的定位理解。
  2015年6月5日,西乡街道小学数学教研员张维国老师率先示范,进行了这一节课的教学,与笔者同课异构!下面,笔者以自身对教材的理解来赏析这节课。
  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突破学习难点,张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利用课件的直观演示,探究工作纸的画一画,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组内合作学习,以及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方式,归纳总结出点阵中的规律,充分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点阵的“再创造”。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张老师的数学课堂:
  一、课始激趣,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请你看看这两张图片,你看到了什么?通过这两张图片,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张老师通过出示老人与少女、青蛙与马头这两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样一种亲切、自然的课前交流,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点阵中的不同规律做了很好的渗透和铺垫。然后,非常自然地引出学习的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细心观察,自主探索
  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张老师启动三大“探索之旅”:
  第一旅,出示一个点,乱中有序。
  师:你能发现它的规律吗?
  生:不能。
  (接着,再出示很多个排序较乱的点。)
  师:这么多个点你能发现它们的规律吗?
  生:不能,太乱了!
  师:那这样子排列后,你能发现吗?
  (出示有序排列的点阵图)
  然后,张老师出示不同排列方式的几种点阵图,有正方形状、长方形状、三角形状和螺旋形状的点阵图,并要求学生把这些不同形状的点阵图分成2类,从而突出今天重点研究的类型――正方形点阵图。
  最后,张老师出示边长分别是4个点、5个点、6个点的正方形点阵图。提问:同学们,根据这三个点阵图的排列方法,你知道他们的前一个点阵图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想的?
  在这里,张老师做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细节处理,就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点与点阵的区别,充分感悟规律发现的前提在于点阵图的有序排列。
  第二旅:自主探索边长是5个点的正方形状点阵图。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张老师尊重学生的学习思想,重在探索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就发现其规律,可谓是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了从图到数到算式直到发现规律,最后根据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的这样一个完整的数形结合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对点阵图的感性认识,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紧接着通过反刍点阵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进行数形转换的意识。
  第三旅:点阵中的规律的深化与提升。
  这是本节课最为精彩之处,就是张老师在处理边长是10个点的正方形状点阵图的第三种规律方法,即“1+3+5+7+9+11+13+15+17+19”。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是“1+3+5+7+9+11+13+15+17+19+21”。张老师是这样说的:“看来我们的同学和张老师一样的聪明,我们的想法都是一样的,但是有一点我一直不明白,那就是为什么是要加到21呢?”从而引导学生去研究,只可惜学生都没有办法说清楚或理解为什么不是加到21,而是加到19。但是,张老师非常淡定,很有耐心、用心地去等待,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与时间。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后,学生终于理解了原来边长的点与顶点位置有一个点是重合的,所以要去掉一点,因此必须从1开始连续加9个奇数的规律。通过这一细节的处理,可见张老师的教学预设是相当的到位和周全的,同时也反映了张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与自身的预设产生矛盾的处理,那种游刃有余、泰然处之的做法令笔者好生佩服。
  在这个环节,张老师的组织过程非常的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无痕中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所以说,在这“探索之旅”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表达等过程,培养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并深刻体验到数与形、数与式、式与式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融趣于练,回归本真
  当今社会对学生减负的要求与意识越来越高,更加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除了要充分利用40分钟开展有效教学,更加强调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其有一点尤其重要,就是课堂练习的设计更加强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应该做到由易到难,形式多样化、多元化。而张老师今天的这一节课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从猜想这个点数所反映的是什么样形状的点阵图开始,到最后欣赏生活中的点阵结束,这一个练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交流新发现,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研究学习。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了巩固提升效果,持续深化活动。
  纵观整节课,张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与思考、分享与交流中(做数学练习题),深深地感悟到:无论是横着或竖着观察,还是以斜着(递加)观察,甚至是折线(奇数式)观察,他们之间的规律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有着共同的特点,最终均可以转化成另一种方法。同时,在教学中,紧扣“数学思想”这根弦,把数字语言和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双管齐下、以形论数、以数表形,把抽象的意义与过程直观形象化展示出来,让学生逐步领会和充分体验“数形结合”思想与“转化思想”的实质和妙用。
  纵观整个学习过程,张老师本着“充分预设,关注生成”的态度,以活的导入启动学生,以活的氛围激动学生,以活的形式牵动学生,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点阵外在的形式之美和内在的规律之美。这种让学生在操作、讨论中去学数学,去悟数学,形成情感的体验,形成人生的经验,真正做到了一种数学化的课堂教学。
  通过张老师这节课的学习,笔者觉得: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重视显性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即数学思想的探索过程永远比发现规律的结果要更重要!当然,数学思想的载体是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内化是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紧扣“数学思想”这根弦,重视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的呈现与渗透,增强学生主动运用数学思想的意识,重视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不要就教材教教材,不再是机械而又单纯的教学新知,而是更深层次的一种提升与深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编辑: 张 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480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