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中厂”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海林 王继山

  摘 要 产教融合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好特色专业群的基础上,建立“校中厂”产教融合平台。通过制定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教学培养标准、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和开发新型课程体系,探索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层面上的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校中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08-04
  作者简介
  谭海林(1968- ),男,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株洲,412000);王继山(1966- ),男,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校中厂的高职制造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XJK012BZJ008),主持人:谭海林
  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着政府主导职能不强、行业指导能力薄弱、企业主体作用缺失、学校育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产教很难实现深度、长久融合。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有关要求,有效整合教学、实习和校办工厂资源,组建了2个“校中厂”,探索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层面上的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校中厂”的建立及功能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建设单位,“化工与制药”和“装备制造与控制”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大类。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围绕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建立了2个“校中厂”。一是整合学校化工和制药教学实习车间、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等资源,成立了能生产啤酒的“校中厂”;二是整合学校机械教学实习车间、实验实训室和原学校附属的天华节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资源,成立了主要承接中车集团珠机公司相关产品设计制造的“校中厂”。“校中厂”可以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和技术服务活动。“校中厂”主要具有以下两个功能:
  教学、培训功能。“校中厂”能按照所制定的产教融合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承接学生各种专业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教师利用具体生产任务,把整个生产流程中所需的知识进行串联,形成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训;对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选拔性培训;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承担对学生或受培训者相应职业技能的鉴定考核工作。
  生产、服务功能。“校中厂”实现生产与教学的合一,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按照企业生产管理要求,在教师(师傅)的指导下以生产真实产品为目标进行实习实训,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校中厂”自身的造血功能。教师(师傅)和学生承接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开发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服务以行为方式存在,对用户产生吸引作用[1]。
  二、“校中厂”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措施
  根据专业设置和本地经济建设实际情况,依托“校中厂”平台,在化工制药和装备制造与控制2个专业群中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工作。
  (一)制定“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交替培养
  充分发挥“校中厂”平台作用,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原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转变为课堂教学和“校中厂”生产实践教学分别实施、相互协同的两个方案,实行工学平行交替的教学模式。课堂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教学为主,“校中厂”以专业核心课程、技能训练和生产性实践教学为主。每个专业选好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项目,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开展教学活动,分阶段培养学生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以装备制造与控制专业群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说明基于“校中厂”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运行机制。学生课堂学习期间按整班级进行,实习期间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8人,每组安排一个指导师傅,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实习。第一阶段(第1、2学期):通过入学教育、认岗实习和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相关就业岗位所需能力。课堂主要安排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基础知识。期间安排学生到“校中厂”进行2~3周的认岗实习,学生了解工厂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基本要求、工厂的产品、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等。第二阶段(第3、4、5学期):通过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的学习和实训,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期间以“校中厂”生产的典型产品作为载体,在课堂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校中厂”进行生产性实习。学生在师傅指导下从事模具生产制造、数控编程与加工、电火花加工、钳工及机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材料成型与工艺等生产实习,并完成各种专业实践、技能认证等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定一个工种重点训练,并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三阶段(第6学期):在“校中厂”进行顶岗实习,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具备实际岗位的职业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其在“校中厂”适当的岗位上进行顶岗,撰写顶岗实习专题报告或毕业设计,由指导教师(师傅)对毕业生顶岗实习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和考核。
  (二)实施“双教学培养标准”,规范培养过程
  课堂教学按照学校的课程标准、教学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开展。实践教学按企业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标准开展。在制定理论课程标准时,注意吸纳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校中厂”按照职业标准安排生产和实习内容。学生接受双向督查、指导与考核。“校中厂”考核结合岗位和职场要求,对学生的作业、作品、产品进行基于企业和市场角度的评判,使学生职业岗位需要与职业发展相融合。   (三)建设“双师教学团队”,提高培养质量
  学校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将原实践能力强的专任教师、实训教师和工厂工程师、技师等师资进行整合,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遴选出的师傅,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纳入其本职工作,使其成为一种企业行为。
  (四)开发“新型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局面,大胆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互渗透,做到理论中有实践知识,实践以理论为基础,课程充分按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来设置。围绕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校中厂”和模具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模具专业职业岗位群,进而归纳相关典型工作任务,对原先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构建适应产教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和专业综合技能课程组成,具体见图1所示。
  (五)优化考核评价方式
  基于“校中厂”产教融合培养方式,在不同阶段采取的考核评价方式亦不相同。校内课堂中的基础理论课程等以对知识的理解为主,采取开放考题,以定量评价为主。而专业核心课程多在“校中厂”完成的,因此应以过程评价为主,且评价主体必须要多元化,才能保障评价活动提供出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2]。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去评价学生,最终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技能提高。学生在“校中厂”实习期间每天填写工作卡,由指导师傅和班级负责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过程考核。
  
  三、“校中厂”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首先,学校依托“校中厂”平台,实现产教融合、校企一体,构建“四个三结合”职业教育体系。即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专业应用能力、生产岗位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结合;在培养计划上实现基础理论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三结合;在培养途径上实现行业、企业和学校三结合;在培养规格上实现毕业证书、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和素质教育拓展证书三结合。学校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校中厂”的具体情况,创新各专业的具体运行模式。如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和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分别实施“项目驱动,现场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平行交替进行,实训教学进行岗位轮换”的教学运行模式。这些运行模式能很好地适应产教合一,极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节约生产与教学成本,真正达到了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多赢局面。
  其次,顺应“互联网+”时代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贯穿三个课堂。一是校内课堂。以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强调专业基础体验。二是厂中课堂。以专业核心课程和岗位技能训练课为主,把校内课堂知识、基本技能与岗位技能有效结合,促进专业发展。三是空间课堂。通过大学城空间的教学资源来补充和延伸,学校推出并制作了相关的技能环节教学微课、现场操作视频等,通过互联网进行教与学,补充校内课堂与厂中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同时针对学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大学城空间、QQ或微信群进行双向沟通,实现动态课堂。
  再次,突出教产联动,提高实践性环节的实效性。“校中厂”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是产教联动,以教为主,因此,学生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生以真实的身份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3]。传统的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分派到不同企业,由学校、企业双向管理,这种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很难保证实习质量。在“校中厂”中实施顶岗实习,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全程管理,可以避免外出实习安全隐患,而且时间安排灵活,当任务多时,多安排学生上岗,任务少时可以按照实习岗位进行毕业设计,大大提高了顶岗实习的实效性。
  最后,体现能力递进观。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按“教学设计分层递进、岗位能力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构建能力递进教学体系。教学设计按照“基础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综合技能课程”递进,如模具专业岗位能力按照“模具管理岗位―模具加工岗位―模具工艺编制岗位―模具设计岗位”递进;教学组织则按“简单项目―复杂项目―综合项目”递进。
  四、“校中厂”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取得的成效
  (一)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升
  在“校中厂”以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实施课程教学,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2005年至今,学生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项280余项,其中团体和个人一、二等奖达190余项,每年湖南省教育厅组织技能抽查合格率100%,多次获优秀。2007年,机械工程系学生参加湖南省数控技能大赛,取得高职组数控铣削第一名,同年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2010年、2013年,模具专业学生参加全省技能竞赛分别获二、三等奖。学生毕业能快速适应工作要求,大部分学生能很快成为企业骨干或管理人员。
  (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本模式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深入钻研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参与“校中厂”的生产和研发,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教学团队根据行业调研积极开展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开发、产品开发和课题研究工作。近年来,学校教师共立项或完成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17项,地市课题35项;申请专利15项,承担和完成企业技术攻关项目43项。校企合作共建的“化工制图与测绘”课程2011并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3年被确认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三)增强了学校办学实力和地位
  2013年经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教育研究机构分析统计,学校毕业生就业有“三高”:一是就业率高。2013年湖南高职学生平均就业率为88%,本院毕业生就业率为94.3%,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二是满意度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8%以上。三是起薪高。毕业生起薪平均3000元以上,比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高370元以上。学校近几年连续被评为湖南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就业“一把手工程”先进单位,2013年被评为“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为湖南首批四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之一,成为中石化集团接收专科毕业生全国指定的18所院校之一。同时,学校还与中海油、中石油、三一重工、宁波万华、中联重科、中车集团株洲机车等多家实力强的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参 考 文 献
  [1]谭海林,孟少明.“校中厂”教学模式下学生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方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7):94-96.
  [2]赵亚静,王艳舫.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及政策体系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8.
  [3]谭海林.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思路与实践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4(8):125-127.
  Practical of the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actory in School”
  Tan Hailin, Wang Jishan
  Abstract  The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n effective mean of realizing the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Hu’nan Chemical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has established “factory in school”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platform on the basis of building good professional group with characteristics. By making the double-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scheme, implementing the double-oriented teaching standards, building dual-qualification teaching staff and developing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llege has been exploring at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 at the level of school for realizing the profound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 runn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factory in school;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s cultivating
  Author  Tan Haili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u’nan Chemical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 412000); Wang Jish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u’nan Chemical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5525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