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小说教成小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兴旺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小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陈太胜在《作品与阐释:文学教学引论》中说:“读一部好的小说就像打开一扇窗户,看见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的迷人风景,这种关于人的生活、思想与情感的风景能给我们人生以某种启示。”好的小说,以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人,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感染人,并让人在神奇的艺术表现性语言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树立明确的文体意识,从而给学生未来的阅读、欣赏与情趣、创造等活动打下艺术的底子。
  笔者所在地区使用的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采用主题式单元编排,这种编排方式的主要问题是淡化了文体。在七-九年级的6册教材中,共选小说33篇,但直到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艺术品》一课的练习中(122页),才第一次出现了“本篇小说”的字样。教材第一次安排小说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教材设置的练习是与《背影》作比较(91页),也就是说基本不是从小说的文体切入的。
  另外,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在编排上还有下面两大缺陷。一是整体注重内容而忽视文体和语言的形式。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品行善恶”安排了京剧剧本《盗草》选场(121页),这是全套教材唯一的一篇剧本,但教材的练习却是让学生通过与《农夫与蛇》等比较而探究“蛇”的形象,剧本的形式特点基本就没有涉及。二是教材相关内容中缺少必要的文学知识信息。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堂课》的注释(80页):“节选自《老舍文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课文描写了当时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形。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这个注释虽长,却糊涂得要紧:1.老舍有哪些主要作品,没有介绍;2.作为长篇小说节选,学生最该知道的是它选自哪部长篇小说,注释却既没有“四世同堂”,也没有“长篇小说”等相关介绍;3.一段“课文描写了……”又让人感觉好像是记实,抹煞了小说的虚构特质。像这样的注释是充斥于全套教材的,如所选鲁迅的所有作品就都只说“选自《鲁迅全集》”。
  由于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上述特点与缺点,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就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把小说教成了普通的文章,用普通的文章解析代替了对小说情节构思的鉴赏;偏重于对“思想意义”的“感悟”而忽视了对小说艺术的“表现性”的真正“感悟”;用实证的语言分析代替了对小说语言丰富表现意义的品味;缺少对相关小说知识的必要交待,等等。思考这些问题,结合笔者个人的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在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的小说教学中,不管单元主题是什么,不管小说课文篇目的具体定位如何,在教学中都应该力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情节结构入手把握故事情节
  把握故事情节应该是学习小说的第一步,不管一篇小说课文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都只有在充分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实现。把握情节的一个基本手段是划分情节片段。陈太胜在《作品与阐释:文学教学引论》中引美国学者蒲安迪的话说:“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充满动态的过程,亦即人生许多经验的一段一段的拼接。”一个完整的故事正是由“一段一段拼接”而成的,让学生把这一个个的生活断片划分开来,概括出来,情节的把握就应该是比较充分的。之后再用小说的情节结构知识把这些断片归纳起来,就可以更好地体会情节构思的艺术性了。如《麦琪的礼物》(九年级上册106-115页),可以划成5个片段:1.德拉因无钱给吉姆买礼物而痛哭;2.德拉决定卖头发;3.德拉卖了头发给吉姆买了表链;4.德拉紧张地等吉姆回家;5.吉姆回家,给德拉买了发梳,两个人的礼物都派不上用场。在情节结构中,片段1为“开端”,2、3、4为“发展”,5为“高潮”(高潮即结局)。小说篇目的特点不同,把握情节的任务和方法也须灵活设计。如《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七年级上册93-97页),笔者让学生边读边标记文中的三方面内容:1.母亲为我们做了什么;2.我们为我们做了什么;3.我们为母亲做了什么。其实第3个问题是一个“假问题”,当学生敢于说出“我们没有为母亲做任何事”时,情节构思的妙处就发现了,小说的主题其实也就基本解决了。
  二、走进人物,感知环境,探究小说主题
  在小说中,人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能有脱离了具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物,而没有了人也就无所谓环境了。因此,在小说教学中,“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应该是:通过人物感知环境,在特定环境中把握人物。首先,品味人物描写方法,把握人物性格与命运。作者对人物细致精彩地描写总是为了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小说教学的人物形象把握必须从品味人物描写入手,从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中读出人物的特征来。如人们常用来举例的《孔乙己》(九年级下册16-23页)中孔乙己出场的外貌描写,通过这段描写可以初步感知,孔乙己的悲剧首先是他性格的悲剧。其次,体察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立体地把握小说人物。如《陈小手》(九年级下册33-35页),两次写到陈小手为人家接生完了,离开时说一声“得罪”。“得罪”两个字,隐藏着的是陈小手向主人的“道歉”:我一个大男人,看了、摸了你家女人的私处,得罪了,请包涵!而这又正是他为团长太太接了生,团长反而杀了他还“感到怪委屈”的深层原因。“得罪”两个字,包含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劣根性,而主人公陈小手的悲剧命运也隐藏其中。再次,深入地、多角度地探究小说主题。阅读作品就要试图充分走近作者,充分体察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但这一点事实上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而且一部作品成为客观的“文本”后,人们往往能从中读出作者原本没有想到的问题来,越是大师的作品越是这样。因此对作品主题的把握,必须在引导学生充分走进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探究。目前在小说主题的把握上有两种常见的不良倾向,一是过于意识形态化,一是单纯化。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抛开教辅读物等的不良干扰,深入研读,仔细品味,独立思考,多角度地进行探究。   三、品出描写语言的“言外之意”
  小说的语言是描写性的、表现性的,从字面上读不出作者要“说什么”,这正是小说教学的难点所在,但也是小说教学的魅力所在。因此必须引导和指导学生充分走进作品语言,充分品味其丰富的言说不尽的“言外之意”。如《麦琪的礼物》第8段的几句描写:“两扇窗子之间有一面壁镜。也许你见过每周房租八美元的公寓壁镜吧。一个非常瘦小而灵巧的人,细看一连串的竖条影像,可能会对自己的容貌得到一个大致精确的概念。德拉身材苗条,已精通了这门艺术。”这段描写在表现人物与情节构思上的艺术表现作用,岂止是“一箭三雕”:①它表现了主人公生活的窘迫与辛酸。②窘迫的生活并没有从精神上压垮德拉,她依然爱美,依然追求生活的情趣。③巧妙地引出下面德拉照镜子的情节,而正是这一照,她忽然萌生了卖头发的念头。这对爱美的她又该是多么痛苦的抉择啊,何况她的美发是她夫妻引以为自豪的两件宝贝之一,这就足见她爱吉姆有多深了。④为后文德拉卖了头发后回家修理短发,忐忑不安地照镜子巧妙设伏。小说中更多需要品味的是人物语言。如《孔乙己》第10段:“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听到孔乙己打折了腿了,掌柜只说了一个“哦”。连一点儿惊讶都没有,显然在掌柜眼中,孔乙己被打折腿并不比拍死一只苍蝇更重要,真是一个“哦”字胜过千言万语啊!在小说的语言品味中还要特别重视标点符号的特殊表现意义。如《项链》(九年级上册1-14页),路瓦栽说:“你上戏园子穿的那件衣裳,我觉得就很好,依我……”怎么不说了?因为他“看见妻子哭起来了”,省略号表现了语言的突然中止,也就很好地表现了路瓦栽对妻子的顺从。而当玛蒂尔德说丢了项链时,他说:“什么!……怎么啦!……哪儿会有这样的事!”说了几句互不相关、毫无意义的话,省略号表现了说话时的迟疑、结巴、前言不搭后语,惊慌失措之态毕现。
  四、感受构思艺术,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小说教学必须不断给学生强化“虚构”意识:人物、事件是虚构的,情节、结构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只有在这种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构思艺术。构思成功的作品大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故事结局,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的结尾方式,阵脚绵密、点滴不漏的伏笔与照应,巧设悬念、吸引读者欲罢不能的情节推进,最能巧妙表现人物和环境的叙事视角(如《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孩子视角)等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这些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小说教学中,要尽量渗入学生对各种艺术门类的认识,如声音的艺术,色彩的艺术,构图、布局的艺术,节奏、韵律的艺术,等等。各种艺术是相通的,是互补的,只有互相渗透,才能立体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五、认识生活,思考生活,学会体验,学会探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决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作家对生活的思考,并且寄寓着作家的社会理想。小说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认识生活,认识生活的丰富多彩,认识社会的复杂严酷,认识人生的喜怒哀乐,认识命运的变幻无常,认识人性的善恶美丑。其次要学会思考生活。要和作者一起思考作品中的生活,并进而帮助自己反思眼前的现实生活,憧憬生活的理想状态。在这样的认识、思考与探究中,逐渐树立自己明晰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小说教学的作用就不仅仅是语文的积累、文学的欣赏了,而是与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健全的思维品格的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人格素养的形成都息息相关。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上面几个方面当然应该是综合的而不是分割的,要结合小说在教材中的位置和小说篇目自身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过程。而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必须把小说教成小说。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5]GHB0752)
  参考文献:
  [1][2]陈太胜.作品与阐释:文学教学引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李兴旺  甘肃省会宁县党岘中学  7307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555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