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之拙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向文祥

  【摘 要】“弘扬国学经典,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义务教育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近年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然而教学中,农村初中生很难把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本文主张改变传统“翻译、分析、高度工具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导读、抓住关键景物悟情、体味重点词句、大量记诵”等教学方式提高古诗词教学实效。
  【关键词】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记诵导读
  201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更加重视国学经典的教学以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基于此,近年我市在中考中增加了古诗文赏析的考查内容,其课堂教学地位得到明显提升。但由于古诗词离我们年代较远,大多意蕴深刻,情感丰富,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农村初中生很难把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因此传统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古诗词教育重在翻译、分析、高度工具化,淡化了古诗词的文化底蕴的教学,使原本最具有感染力、富于想象的文学欣赏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更谈不上去体味诗的意境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读古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律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实践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指导学生多元、多层次自由诵读,读出重音、节奏、抑扬等韵律
  古诗词与音乐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诗是伴随着音乐而产生的。诗歌总集中大量诗篇都是和乐而歌的。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因此诵读就成了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课标明确指出,加强诵读呤咏.在诵读呤咏中去感受作品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教学中我们应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读出重音、分清抑扬。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节奏应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稍重,应充满感情的用降调读后半句“千里/共/婵娟”,表现诗人无尽的思绪……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介绍简单的古诗的押韵、平仄知识,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关键古诗词中情感因素让学生感悟诗的意境
  古人写诗是一种志向的表达,一种情感抒发。古诗词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是一种感性形象。而体味诗歌的意境需要在一定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基础上进行。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人诗的意境。再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所创造的意境就让我们感受到恋情忠贞不渝,给人以深邃的情感震撼。
  学生对诗中的情与景初步理解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对诗文进行改写、描摹,边写边在脑中展现出立体图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变得主动、生动、灵动。
  三、不断增加学生记诵积累,反复品味诗的语言
  古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髓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他们的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诵读很快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为此,现行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古诗文记诵积累的量有明确具体的要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律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记诵,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押韵、重音、节奏、抑扬等韵律美,初步掌握赏析诗意境美、语言美。让他们初步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包雪珠.农村初中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5.03:5-6
  [2]徐晓红.农村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2015.14:93
  [3]武毓.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J].快乐阅读,2012.34: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56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