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借文本 有效练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邢玉芹

  [摘 要]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巧借文本,寻求练笔的切入点,进行有效练笔。教学中应巧用例文,指导习作;活用习题,有效练笔;模仿课文,同步训练。教师多给学生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勤写多练,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习作 文本 练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83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每个学生喜欢作文、学好作文、打好基础,是三年级习作教学的重难点。我们应巧借文本,寻求三年级习作练笔的切入点,进行有效练笔。
  一、巧用例文,指导习作
  (一)以例文为基准,拓宽习作思路
  三年级习作教材安排了一定的例文,主要是片断,且基本上是根据同年级学生的习作改写而成的,十分贴近三年级学生的实际,便于学生明确要求,模仿学习。例如,三年级上册“习作1”就给我们提供了两篇例文。以一例《好阿姨》启发学生,习作从生活中来,从身边的小事中来;例文《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则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维遨游之处即是习作练笔之巅。从这两篇例作中,学生认识到生活即习作,想象亦习作。这就拓宽了训练的思路,为学生打开了习作的大门。
  (二)以例作为原型,活化不同角色
  这一训练点一般适用于写人、写景、写物上面。例如,三年级上册习作《我的自画像》,主旨是让学生写出最熟悉的自己,从而降低习作入门的难度。其实,练习时不必非要拘泥于此,我认为与学生朝夕相伴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都可以作为练笔的材料,或许学生从他们的身上能发现更多的写作素材。同理,三年级下册例作中亦有一篇写人的文章《我的同学武建设》,习作内容和思路上较《我的自画像》均有所丰富,写人的范围拓展到了同学、老师、家长。这时,教师亦可以进行引导,书本中的小猴、小猪、小牛、布鲁斯、勾践……影片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哪吒、中华小子……难道不让学生们更感兴趣、更钟情、更乐于动笔吗?那是用儿童的眼睛看的,用儿童的耳朵听的,是儿童的心里想的世界,它会以更加生动、鲜明的影像走进学生的习作中。
  二、活用习题,有效练笔
  三年级教材中,每一册均有大量的课后拓展练习题,这类习题为学生练笔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课文内容的巩固型
  主要是以巩固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主。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八次》一课的课后习题:想象一下,当时布鲁斯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站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练笔,学生在训练中必然会联系课文的中心内容――蜘蛛坚持不懈地织网的精神,还会想象当时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加强了习作训练。
  (二)课文内容的拓展型
  这类习题多以延伸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为主。例如,三年级下册第14课的习题:沙漠旅行结束了……怎么做呢?这种练习要求学生在充分了解原文的基础上,发挥大胆、合理的想象,创新习作,另立门户。比上一类习题的要求有所提高。
  (三)段落训练的迁移型
  这类练习多注重段落结构的迁移训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章法熏陶。在三年级教材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总分段式,最先接触的是上册中的第5课《北大荒的秋天》。但根据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参书主张引导学生先体会、领悟、感知 ,不做具体练习要求。到学习第14课《“东方之珠”》时,随着学生认知的逐步成熟,教材就明确地提出练笔要求:仿照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前呼后应 ,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构段方式 ,还要教给学生先概括后具体的段落写法。学完这一课,我设置了问题:“再读课文,你发现2、3、4、5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学生很快就发现,它们都是总分段式。我再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学生学以致用,很容易就掌握了这种构段方式。
  三、模仿课文,同步训练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有许多单元的课文都包含着相同的元素。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均是写景文章。教学时可根据时令或地点,模仿课文写法,指导学生写写家乡的景色或校园的景色。再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师》都是以一件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人物的优秀品质,学完后也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一下,通过一两件具体、生动的事例来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文本就像一座矿山,值得我们语文教师用心开采、发掘。在教学中,我们要巧借文本,寻求练笔的切入点,多给学生一些练笔机会,让学生养成勤写多练的习惯。这样,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责编 刘宇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63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