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天织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仰臣

  如果把文章主题比作人的“灵魂”,材料比作人的“血肉”,那么文章结构就犹如人的“骨骼”。文章只有骨架挺立、脉络分明,才会造就如模特身材那样婀娜多姿的魅力形体,才能以熠熠光辉惹醉阅卷老师的双眸。“天织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巧妙的结构就像天上的云锦,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出自心中。
  
  【技法导航】
  要想安排好文章的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程式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安排记叙文的结构有一些常见的方式方法,如果将其进行分类归纳,就形成了所说的“程式”(或称“结构模式”)。记叙文常见的结构程式有:时序顺进式、空间转移式、时空交互式、并列组合式、对比映照式、逐层深入式等。如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全文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先写屠格涅夫;“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再写都德;“接着来的是左拉”,再写左拉;“渐渐地,人越来越多”,下边重点写福楼拜。
  二、安排详略
  我们对记叙文中使用的材料不能平分秋色,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安排好文章的详略。凡是与中心表达密切相关的材料,要写得具体些、详尽些,写深写透;反之,凡是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就要写得概括些、简略些,点到为止。详略安排得当,就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反之,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如《孙权劝学》,重点写了孙权劝学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而后通过鲁肃的叹学来揭示吕蒙学习的结果,即才略大进,非吴下阿蒙。这样的描写既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又节省了笔墨。
  三、划分层次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段落组成,写作时要将段落层次安排合理,能清晰地反映写作的思路。为此,我们需要在两个方面用力:一是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来合理划分段落,既不能把几层意思硬挤在一段,弄得层次不清,也不能分段太细,把一层意思搞得支离破碎;二是上下两段的内容,不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如作家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按照“客人”访问贝多芬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面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个性,可谓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四、讲究过渡
  过渡作为衔接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指为了保持段落层次之间的连贯性,使上下文能自然地衔接转换的结构方法。它犹如桥梁,有助于文章脉络贯通,给读者一气呵成之感。架好这座桥梁,可以用关联词、序数词、时间词等过渡;也可以用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来过渡;还可以用小标题来过渡,使读者心理上产生一种连续感。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全文两部分之间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五、注重首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还能引人入胜,抓住读者。常用方法有开门见山法(开头不加任何修饰,干净利落,简洁明快,直接进入正题);比喻开头法(开头用一个或多个恰切的比喻句,给人一种生动的印象);巧妙引用法(开篇引用一两句切合题意的名言警句,以突出主题,增加文采)等。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开头:“客人敲开了贝多芬的家门。”开篇即告诉读者一个信息:本文以一个客人对贝多芬的采访为主要内容,将按照访问的时间顺序来写。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个韵味无穷的结尾,会照亮全篇,使文章内容得以完美展示。我们可依据写作需要,选择如下方法:顺其自然法(即按照文章的思路,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设计、不雕琢);卒章显志法(即在文章全文即将煞尾时,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主旨);首尾照应法(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等。如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结尾:“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是对全文的总结,强调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中考佳作】
  
  远方
  ● 考生
  
  远方,包含着遥远的记忆,包含着现实的真实,还包含着对未来的希冀。无论是回首还是眺望,远方那丰富的内涵,延展着我对历史的仰望,对人生的辨析,对将来的遐想。
  远方是一首美丽的童谣,催人泪下。十里长亭,望眼欲穿,远方是相如、文君用七弦琴弹奏的凤凰组曲,美丽醉人;嫦娥江畔,龙山脚下,远方是山泊、英台以小提琴演绎的化蝶协奏,凄婉动人。
  远方是一种难却的情结,发人深省。孤帆远影,碧空尽头,远方是江水悠悠、念念难舍的情愫;月下敲门,月夜推门,远方是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思绪。
  远方是一段刻骨的历程,无怨无悔。自强不息,发奋著书,远方是司马迁宫刑后的坚毅,无悔于历史的真实;边患迭起,祸乱无穷,远方是王昭君平息塞外烽烟,还原了大唐的安稳。
  远方是一曲激越的战鼓,激励斗志。易水萧萧,踏步而去,远方是荆轲为除暴灭恶而引吭的壮歌,悲壮激越;横刀而啸,慷慨而歌,远方是嗣同为民族觉醒而击打的鼓点,悲愤激昂。
  远方是一节椎心的记忆,震憾灵魂。满目狼疮,销赃灭迹,远方是八国联军火烧三山、五圆,掠夺文明的野蛮,废墟在呻吟;凄风苦雨,罪恶滔天,远方是敌国铁蹄掠杀三十万同胞,践踏人性的罪恶,民族在呐喊。
  远方是将来的现实,现实是过去的远方。解读远方,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喟叹远方的美丽、凄楚与悲壮;着眼现实,国泰民安,和谐发展,感受现实的幸福、安康和喜悦。过去的历史是远方,绝不能忘却它的辉煌、灿烂与凄苦。未来的发展是远方,激励我们的勤劳、坚韧和创造。
  说远方,既能明智、明理,更能冲击、震憾和荡涤灵魂;写远方,就是写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祖国之强盛而读书的人生誓言!
  
  [点评]
  这篇考场佳作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全文结构精巧。文章开篇精心构置了两组排比句,巧妙地阐说文题“远方”的内涵,引领全文,凸显文章的主旨。而后用一个奇特的比喻句“远方是一首美丽的童谣,催人泪下”,巧妙过渡。接着采用并列排比段的形式,以诗的语言和诗的意境深情地述说历史上那些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远方”故事,将“远方”的内涵和意蕴阐释得精彩绝伦。结尾部分,作者不但强化了文章主旨,而且豹尾强音,振聋发聩!
  
  【同龄试笔】
  
  误会
  ● 李益
  
  有一个人,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他忙着工作,又忙着看家。因为没有人帮忙照看小孩,他只好训练了一只狗。狗聪明听话,不久就学会了咬着奶瓶给孩子喂奶,照顾孩子。
  有一天,由于主人有事要出门,便让狗照顾孩子。第二天赶回家,狗听到开锁的声音,立刻出来迎接主人。主人将房门打开一看,到处是血。冲进卧室一看,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的身上、嘴里也满是血。主人看到这一切,以为狗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一刀把狗刺死了。就在这时,床下忽然传来孩子的哭声,他从床下抱出孩子。孩子虽然满身是血,却并没受一点伤。床下还躺着一匹死狼,嘴里咬着狗的肉。看来,狗与狼一定是进行过殊死的搏斗,才保全了小主人。主人抱着被自己误杀的狗,放声大哭。
  这个故事,令人唏嘘。一条忠诚的狗却被主人误杀了,究其原因,全是误会惹的祸。类似这种因误会而导致的事故实在不少。
  误会是人在被蒙蔽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果此时不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往往会犯下难以弥补的大错。
  如何避免误会别人呢?冷静和理智至关重要。
  误会多因不解而生,加上冲动之火助长,便会产生星火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此时所需良药,便是冷静和理智,用冷静的甘露浇灭冲动的火花,冲散误会的烟云;用理智的光辉驱散猜疑的阴霾,消融误会的冰封。唯有冷静与理智坐守心灵之门,误会才无可乘之机。
  如果再有开阔的胸襟,有包容之心,以旷达的心胸来旁观世间百态,误会更会无处藏身。纵观古今误解别人之辈,皆为心胸狭窄之人,最终害人亦害己,《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便是如此。她的命殒归天与她的心胸狭窄有莫大的关系。由此可见,误会是人际关系的一剂毒药,于人于己均极为不利。
  以明察秋毫之眼洞悉他人的心灵世界,以冷静、理智之心压抑心里冲动之火,误会的种子就无法萌生;以旷达的胸怀包容世间万物,误会之毒便可彻底清除。若能如此,心灵之泉即可永远清澈明净,人生之路自是永无误会之恨。
  
  [点评]
  文章结构自然,思路清晰,文采斐然。开篇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引出话题“误会”,衔接下文,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并以此展现了误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发人深省;叙述故事、阐明“误会”内涵之后,又就如何避免误会做了阐述;结尾再加以总结,进而收束全文。全文结构明了,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辩有机地统一,情理并重。此外,语言摇曳多姿,颇富文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17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