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学生违纪处分典型案例的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亚楠

  案例一:学生刘XX,原来在小学时经常逃课,不遵守校规校纪,经常出入网吧、歌厅等公共场所。升入初中不久,就因与外校学生打架被学校处记过处分。
  作为刘同学的班主任,我向学校请示,要求先不要把这件事在全校通告,私底下将他叫到办公室把处分决定给他看,并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鼓励他好好表现,争取早日撤销处分。
  第一天,他上课没有迟到。虽然小刘同学在课堂上情绪不高,但是他至少不再故意扰乱课堂了。我别有用心地在课上表扬了他。第二天,我发现他回答了老师的一个问题。我当然乘胜追击:“今天小刘同学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他居然在生物课上开始回答问题了,而且还答对了,真是个可塑之才啊!”连续两天都受到表扬,他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第三天的自习课上,我发现他又有些忍不住要说话的样子,采用了欲贬故褒的教育方法:“小刘同学这两天表现不错嘛!我发现你是一个很有意志的孩子,自习课都能坚持安静地学习啦!我都想让你当班长了!”他满脸通红:“老师,我错了!我刚才说话了。”我装作生气沉默了一阵子,“你当初对我的保证哪里去了?忘记你的处分了吗?”“没有,就是管不住自己。”“好吧,如果你兑现诺言,一个月之内没有任何违纪现象,我考虑让你加入班委的行列!”他瞪大了眼睛:“真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小刘同学不但没有违纪,而且还经常帮助班里做卫生,关心同学,简直跟换了一个人似的。我当然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任命他为副班长。当时他激动地只说了一句:“我会更努力地好好表现自己!”鉴于他自己的出色表现,我向校领导提出申请,请求撤销了他的处分,当他得知这一消息时,又对我说出了一句话:“老师请相信我吧!”
  案例二:学生白××,小时候父母离异,原来在小学时不遵守校规校纪,经常打架,与同学相处时看重所谓的“哥们义气”。到了初中二年级,因为与外校的人打架,后果比较严重,影响极坏,被学校处以记大过的处分,并进行了全校通告。
  事情发生后,我与小白进行了多次谈话,鼓励他重新鼓起信心投入学习,同时也和他家长进行了多次沟通,家长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愿意协助学校一起督促小白的学习。小白表示愿意上进,但一想到自己落下了太多的课程,言语里就有无限的失落。之后,我又多次找到他谈话。虽然我没有能激起小白的学习热情,但他再没有打架,纪律方面表现比以前有所进步,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考虑,学校最终决定撤销处分。
  对两个案例的反思:
  一、关于学校管理学生的规章制度
  (一)规章制度(特别是处罚措施)关键在于落实。
  管理学生有一套成型的规章制度,既有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办法,也有对违规学生的惩罚措施。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在已经告知学生的前提下,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制度,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一种“法”的意识教育。从第一个案例来看,学生能够从处罚中得到教训更好地成长,纪律管理的目的已经达到。从第二个案例来看,处罚措施对学生个人而言起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有章不循,学生就会以为学校在“虚张声势”,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制度的威严。
  (二)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要在重视学生集体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
  两个案例中,从学生集体的角度讲,第二个案例对小白的处分在全校进行了通告,这是对全体学生的一次警示,意在使所有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学习,成才成人。这样做,不失为一种集体教育的好办法。但从受处分的学生个人角度,第一个案例关注了学生个体,使得小刘获得大的转变;而在第二个案例中,学校的做法却影响了小白的积极性。
  二、关于教育的目的与因材施教
  (一)将我国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
  新时期,我国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营造多元的校园文化、多彩的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区分来自不同环境背景的个体,努力做到对其进行因材施教。
  教育应“以人为本”,为每一位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果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千篇一律,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由成长。实际工作中,面对众多的学生,针对不同的性格,要寻找一条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建设者的有效途径,必须使教育方法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案例一中,小刘在受到处分后,心存悔意,给了教育者一个“导之向善”的机会,在教师提供给他撤销处分的可能性后,他积极地去学习,去努力。在这里,处罚对学生是一种促进,起到了积极作用。反之,如果学生本身缺少这种羞耻心、上进心,那么教育者用处罚的形式进行教育管理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技巧与耐心,处理不善,还会适得其反,越处罚,抵触心理越强。
  所以,如果我们面对的是第二个案例中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应该从心理方面来教育学生,有必要请心理专家进行心理辅导。希望我们的社会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心灵上的关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