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庆华
摘 要:本文首先对语文的重要性及学习现状进行了简述,之后文章对初中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提出了一些思路,包括:课堂知识要充分展开,让学生领略语文的魅力;以人为本地推动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策略 思考
语文课程历来都是初中阶段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意义。而且语文课程是一门独特的工具性与知识性兼具的课程,是学生学习各种科目不可替代的先修科目。但长期以来,语文科目的重要性在初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比比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更是扭转困难。而且,在“题海”般的训练过后,课堂授课效率并未见明显提高,而且还严重忽视了语文科目内在的美。本文拟通过对初中语文的授课方法与思路的探讨,来达到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初中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策略实施的主要思路
(一)课堂知识要充分展开,让学生领略语文的魅力。
语文很重要,这种重要关键在于语文具有其他科目所不具备的特殊魅力。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和文化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如果要扭转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就必须要让学生领会到语文的魅力所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是包罗万象的知识宝库,进而触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习《论语》中的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些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来引入课堂,这样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语文中包含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讲关于孔子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并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关于太阳高度角不同造成地球冷热不均的原理,这样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包含的天文与地理知识;学习《梦溪笔谈》中的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沈括相关的科学发明,以此来让学生感受语文中包含的科技知识。
(二)以人为本地推动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语文这种科目成绩的好坏,与个人语言天赋有很大关系,再加之后天学习方式的差异、兴趣的差别,所以个体情况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分层教学就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面向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理念之上,这样既能摆脱课堂设计顾不到“两头”的弊端,也能摆脱“快慢班”的诟病,为程度差的学生开拓了一个积极的世界,同时也为成绩好的同学创造一个继续“拔高”的机会。初中语文中的分层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制订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练习与作业分层、考核与评价分层等。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让学生自己发自内心的愿意学,主动去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率的课堂。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开展第二课堂、自编自演情景剧、参观与课堂知识有关系的实物、开展活动调动课堂气氛等等。没有任何一条方法可以模式化地告诉我们,初中语文的这堂课就得这么上,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还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授课的季节等等一切外在条件,不断地摸索,只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都算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我们学习《背影》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通过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演出,让学生体会作者看到父亲背影时心理;学习《变色龙》时也可以使用舞台情景剧,让学生感受人物内心的反差;学习《沁园春・雪》时,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这对于很多没有见过雪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习《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带学生去类似的景点真实地参观一下,感受一下古人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法,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 结语
初中语文课程所肩负的责任是巨大的,因为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语文课程本身,同时也是为了其他科目打基础,而且这种学习的结果会伴随人的一生。所以,探讨初中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初中阶段教育体系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而高效课堂的建立,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这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丰富,最终才能结合学校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初中语文高效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成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2.李桂强.王保林.初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3.郭迎春.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