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只为书香能致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惜芬

  摘 要: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得凭借教师这股东风。一方面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并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须教给学生相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拓展知识,陶冶情操。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也提高了语文素养,受益终身。
  关键词: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习惯 语文能力 终身受益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最基本途径,在学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不少学生却存在着诸多不良的阅读习惯,阅读文学名著或优秀作品时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既笼统又肤浅,根本不识书中滋味,未能达到阅读的根本目的。因而,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方式,引导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
  该从哪些方面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积极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杨振宁先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兴趣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逐渐养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下面列举二例。
  (一)榜样激趣法
  古语说:“善歌者教人习其声,善导者教人习其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身体力行,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不言之教”。例如,在一节当堂作文训练课上,我进行完写作指导之后,趁同学们构思的空挡,我悄悄拿出《作文与考试》看起来。眼尖的同学发现了我手中的这本书,几天后,班上不少同学都买了这本刊物,后来,大部分同学都订阅了《作文与考试》。我不仅身体力行,做学生阅读的榜样,还非常重视将善于阅读的学生介绍给全体同学,及时地将其阅读动态和好的阅读方法推介给其他同学。这样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渐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二)悬念激趣法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是很重视设置悬念的,说到关键处,来一个“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一方法颇值得借鉴。在阅读教学中,我通过设置谜团,巧设悬念,使学生见了生疑,疑而求解,促使学生急切阅读有关读物,以求弄清个中原委,从而刺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上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告诉学生,该文是节选自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这部小说展示的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轨迹,小说中还写了英子想念的几个人物:“疯女人”秀贞,小伙伴妞儿,厚嘴唇的年轻人,奶妈宋妈。他们为何会让英子想念,在人世复杂的背景下,他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于是,在上夜修课时,我发现有几位同学在读《城南旧事》,同时该书也出现在“班级图书角”上,同学们饶有兴致地纷纷借阅。通过悬念置疑,又引发了同学们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悉心指导,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后,如何进行正确的阅读,并使之成为习惯,还需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有序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给学生“一条鱼”,而要教其捕鱼的方法和本领。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达到质与量并行
  学生时间毕竟有限,老师有必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浏览、精读、粗读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对于消遣性的书报,浏览一下即可。对于教材则需要咬文嚼字,全面仔细阅读。对于拓展性阅读(即以课本为中心,辐射到阅读相关作品的阅读)则可采用“三遍读书法”:粗读一遍(即按作品顺序粗疏看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想一遍,确认是否值得精读;如有必要则再细读一遍,便咀嚼、消化、领略。浏览与粗读有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了解整体性信息的功用;精读则有增厚基础,透彻理解,巩固知识的好处。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既保质又保量,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二)引导读思结合,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时要教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进而领会文章、书籍的要旨,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例如,《咏雪》一文篇幅短小,充分运用艺术空白的手法,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课文,请学生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讲述故事,最好能加上一些创造性的语句,补充细节,可发挥想象,但要合情合理,使故事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鲜明。不少学生讲述时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并辅以一定的动作,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赢得同学们的一阵掌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和观点对课文加以解释,用想象力完成作品中空白的填补,用个性化的感受去丰富作者塑造的意象,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如,上《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在学生整体感知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之后,我让学生任选一段或几段,把它改为解说词,解说中国石拱桥。允许查资料,与同学商议、合作,并整理成文稿。
  这样的阅读教学指导,既能让学生乐于参与,也可让学生阅读时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重要部分,再深入思考,透彻理解课文,进而有新发现、新感悟,从而不断发出智慧的火花,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升语文能力
  学生在阅读时如果只是单纯的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平时,我还教给学生摘抄法、圈点勾画法、读书笔记法等动笔墨读书的方法,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首先,我让学生准备专门摘抄本,阅读课外书籍时摘录优美词语、句子、段落、名言警句,并学会在触摸、品味别人的语言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力,进而模仿、创造,形成自己的风格。其次,我还要求学生平时在阅读过程中要边看边画边作旁注,记下当时的感悟,并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让学生进行“评注表达”,达到资源共享。另外,我每学期(包括寒假或暑假)要求学生至少读两部《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尖子生可再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增加阅读量,每人要准备读书笔记本,从阅读经典名著中吸取营养,用日记或读后感形式对作品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期末推荐写得多且写得好的同学参加学校“阅读之星”“阅读小学士”的评选。这给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成功喜悦,同时以读促写,读与写形成了良性循环,阅读与写作给学生带来了乐趣,进而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4.指导学生选择读物,系统进行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并要求“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我每学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目标,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名篇和一些优秀刊物。同时适当考虑课内教学的需要,即处理好教材与课外读物的关系,使课内外阅读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做到既有利于学生博学多识,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5.开设阅读课,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每周开设一节“自由阅读课”或“名著阅读课”,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同时,和同学、老师分享阅读心得和快乐,收到“沉浸致远书香,感受阅读之乐”的效果!
  有格言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但能使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拓展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蔡高才.袁光华编著.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卿家康著.阅读与阅读艺术.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4.高荣.陈玉敏编著.读书・记忆・思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