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读、慎炼、谨成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丽英

  从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中考作文的形式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中。近年来各省中考采用的材料作文,无疑又是中考作文改革的新探索。材料作文,其最大特点是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考查,“读”以致“写”,一箭双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精读,深入剖析材料,深挖细研,拨开迷雾,精确提炼出材料的观点或主旨,然后审慎成文。由此可见,精读、慎炼、谨成文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审慎进行的三步曲。下面我以实例对几种常见题型的观点提炼及成文必须注意的问题加以阐述。
  
  首先,要读懂所给材料,对材料用发散思维,进行多角度思考,然后提炼出观点。
  
  一、寓言、故事、事实类材料,必须准确概括出其中蕴含的道理才能找出观点
  
  如一只野兔伏在树下,被一只狗发现了,兔子飞快地穿过田野向远处跑去,狗紧追不舍。过了一会儿,狗被落下了一大段距离,它停下,不追了。这一切被一个农夫看见了,他对狗说:“兔子比你跑得快一倍,你真是老了,不中用了。”“这是因为我们的目标不同,”狗平静地回答,“为了一顿饭而跑和为了活命而跑是截然不同的。”材料中狗和兔子奔跑的速度不同是因为目标不同,压力不向。兔子为了活命竭尽所能;而狗,只是为了一顿饱餐,用不着拼命。由此可概括出下面的道理,在某些情况下,目标越大,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也越能发挥出潜能。再如,由《龟兔赛跑》的故事可概括出骄傲自满必败、持之以恒方能成功等道理,这些道理就是材料的观点。
  
  二、名人名言、诗歌、散文类,要概括出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如由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可概括出“实践出真知”。由儿歌“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摇摇晃晃刚搬起;三只蚂蚁来搬米,轻松抬着进洞里”,可概括出“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要学会合作”等。这些哲理即为材料的观点。
  
  三、科普文章、漫画类。要概括出其中所蕴含的事理
  
  如一幅题为《绿色家园》的招贴画,作者极富创意地在一大片树叶的中间镶嵌进了地球,整幅画极像一只眼睛。其创意不言而喻,就是让我们像热爱自己的眼睛一样热爱地球,共同建设我们的绿色家园。此寓意即为观点。
  综上所述,只要概括出所给材料中蕴含的道理、哲理、事理,并以此为中心,便可构思成文。那么。在材料作文写作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可概括出多个观点时,要选取主要的来写。如材料:一个男孩在网上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表示自己再也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他说:“父母下岗了,我的生活很贫困;我没有钱,可朋友就要过生日了;我学习很差,老师不喜欢我;我个子不高,连篮球都打不好。真不知道明天我还能干什么?”很快,他收到很多回信。一个父母离异的男孩说:“兄弟,你比我富有,你还有家庭!”一个孤独的女孩说:“哥哥,你比我富有。你还有朋友!”一个外出打工的男孩说:“伙计,你比我富有,你还有学上!”一个残疾朋友说:“宝贝,你比我富有,你还有健康!”一个白血病患者说:“朋友,你比我富有,你还有明天!”……此材料从不同角度立意可提炼出多种观点,比如对生活要有乐观的态度,要珍惜拥有,什么是真正的富有,不能放弃希望,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等。其中前两个是主要观点,写作时要优先考虑。
  
  二、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后,确定的写作主题要同所给材料的立意指向一致:写作所选取的材料应与主题保持一致,否则会偏题,甚至跑题。如有这样一则材料作文:一个小孩把手伸进了一个细颈的糖果瓶,抓了满满一大把糖果,拳头却怎么也出不来了,急得大哭起来。我们据此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人生要学会放弃、贪得无厌必会自食其果等。假如提出有得就有失、坚持就是胜利等观点,就违背了材料的立意指向,已经偏题,甚至跑题了。
  
  三、从材料的不同角度可提炼出一个或几个正确观点,写作时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知能结构,“对接”材料的侧重指向,进行“个性化”创作。只有自己比较熟悉的、感悟比较深的东西,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也才能打动别人。正所谓“真情出美文”。
  
  四、不可仿写、扩写和改写所给材料。这是近几年中考材料作文明确规定的。
  
  五、要想真正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加强思想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不断完善人格。如材料作文:一对夫妇坐车去旅游。中途因事下车。几分钟后,山石滑落。车毁人亡。人们都为这对夫妇庆幸,可他们却满含愧疚地说:“如果不是我们中途下车耽误了时间,也许当山石滚落的时候,车已经平安地通过了。”就此材料,很多同学提炼出:事故的责任由谁来承担,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等观点。殊不知,出题者是想教育我们要学习这对夫妇,学会为他人着想,这才是材料的主要观点。可现实生活中整天忙于升学考试的学生们又有多少人凡事替别人着想呢?文如其人,作文的提高首先应是做人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7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