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了解东部发达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与问题,特选择烟台市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仍存在如下问题:(1)整合的目的不清晰;(2)教师的精力、时间及能力不足;(3)学校信息化教学设施、数字化资源不完善;(4)缺乏有效的激励促进机制。针对以上问题,教育管理机构及学校应转变工作重点,大力引导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创新应用,实施校本培训,并促进教师问的教研协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43―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07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实质性渗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越来越成为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刚刚兴起的云课程、慕课、翻转课堂就是突出的表现。不论是宏观的各个教学流派,还是微观的教学模式,都无法逾越信息技术渗透各门课程之发展大势。因此,课程论、教学论、教学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地审视与反思。但现实的实践状况究竟怎样?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达到了学者们期望的较高水平?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本文选择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部分小学教师为样本,选择语文这一主要科目进行调查,试图描绘出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听新闻广播;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等辅助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应在教室里装备必要的电教设备,还应装备语文电化教学室;2000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开发、制作教学课件,并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利用多媒体,搜集处理信息资料,在课外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习利用网络等媒体。本研究将从烟台市芝罘区选择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1)问卷的设计
  为了使调查具有针对性,先期进行了访谈调查,然后针对实际情况和同类研究的问卷,编制了针对教师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5个考察点,共23道题,重点是通过对教师的考察,了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际起到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受到的制约等。
  (2)样本的选取
  烟台市芝罘区从2008年开始全面建设的“班班通”工程,至2011年年底“班班通”工程已经完全覆盖了全区所有中小学的1530间教室。此外,全区67所中小学增配计算机3300台,实现教师“人手一机”,城郊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也达到国家二类标准。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芝罘区选取了四所学校――工人子女小学、文化路小学、毓璜顶小学和黄务小学,以四所学校中的全部教师作为调查的对象。
  (3)调查过程
  本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8份,占回收问卷的98%。
  2 调查结果
  调查的对象主要以40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30岁及以下的占总数的32.7%,3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占47.0%1教师的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占总数的63.3%。
  (1)样本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教师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情况和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广大教师基本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对Word、Excel、Powerpoint的应用处于会基本操作并向熟练使用发展的状态。所有的教师对网络的使用并不陌生,已经具有相当水平的网络应用能力,其中67.3%的教师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上网能力,32.7%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基本的上网能力。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环境调查结果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离不开信息技术工具与设备,尤其是计算机与网络设备。对教师的调查显示,所有教师的办公室和上课的教室中都有计算机,并且办公室中人手一机的比例高达89.7%,家中拥有计算机的教师则高达到96.9%。这说明计算机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教师与计算机的接触机会相当多,应该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应用。但是,有高达74.5%的教师反映教室中的计算机不能上网,而家中没有上网的教师比例也达到40.8%,这可能会限制教师信息资源的获取。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我们还发现虽然学校比较重视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但是学校在硬件维护方面则关注不够。有些教室的网络、投影仪坏了,却得不到及时地维修。维修期大部分要持续几个星期,这严重影响了课堂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活动。
  如果教师能够便捷地获取高质量的、与课程配套的资源,他们就可以从自己制作教学资源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投入到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工作之中。因此,丰富、合适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是支持教师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的重要条件。在数字化课程资源中,与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和由专业机构开发的课程资源库是两种最重要的形式。在对教材情况的调查中显示,只有25.5%的教师反映能够获得与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其余74.5%的教师反映没有与教材配套的资源。对资源库调查的结果显示,虽然有65.3%的教师反映自己所在的学校购买了相关的资源库,34.7%的教师反映自己学校建有相应的资源库,但依然有30.6%的教师反映他们需要完全由自己来做课件,另外60.2%的教师反映他们需要对网上获得的课件进行加工后才能使用。这说明目前的教学资源库在质量和数量上可能还不能满足教师开展教学的需要。   对教师的访谈也表明虽然学校都有相应的资源库,或购买或自己制作,但很多教师仍然觉得信息素材匮乏,而且教师也没有充分的利用已有资源,导致了大部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学校的组织与管理将极大影响整合活动的效果。学校的组织和管理表现在规章制度、相关培训、研究课题与团队和专家指导等多个方面。
  在调查结果中,57.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学校已经建立了相关的规章,64.3%的教师认为学校重视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方面的培训,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学校在这两方面做得不够。至于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课题、专题研究团队、专家指导方面,分别只有34.7%、26.5%、30.6%教师认为学校在这些方面做了工作,其他大部分教师则认为学校在这些方面没有做什么工作。
  (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教学实践调查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教学实践调查将从教师的认识、整合的目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依据、整合的效果与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
  在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重要性的认识上,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教师还是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有必要的。对整合目标进一步调查显示,70.4%的语文教师认为整合能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63.3%的教师认为整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58.2%的教师认为整合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教师比例分别占23.5%、34.7%、30.7%。这说明,教师相信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某个方面会有促进作用。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机上,79.6%的小学语文教师选择用在几处关键点,而可有可无、越多越好的教师占13.3%、7.1%,没有教师选择不用信息技术。这说明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能够理性地看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度,并非一味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滥用和禁用信息技术。
  在选择信息技术时考虑的因素方面,30.6%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时考虑的因素是教育目标的要求,73.5%的教师选择根据教学内容而定,68.4%的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需要,61.25%的教师选择依据自身技能水平,55.1%的教师选择已有硬、软件条件的限制,25.5%的教师选择考虑学生的特点,选择其他的教师占13.3%。这说明教师选择信息技术时主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自身的技能水平和软硬件条件限制四个因素。
  对教师在哪个工作环节应用信息技术的调查显示,78.6%的教师选择备课的时候使用信息技术,84.7%的教师选择上课的时候使用信息技术,而选择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方面的教师分别为34.7%、22.1%、19.4%。这说明备课与上课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两个主要方面。
  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效果,调查显示53.1%的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50%的教师认为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40.8%的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而认为能够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教学目标和减轻教师备课、上课、教学反思负担的分别占26.5%、13.3%。这说明,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效率方面,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的作用并不大。
  对于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出现的问题,46.9%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有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33.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有时会削弱师生互动,27.6%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有时会束缚教学过程,影响开放式的教学,选择了其他可能问题的占29.6%。上述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虽然可能促进教学,但也可能对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在调查限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因素时,只有5.1%教师认为硬件条件仍然是目前限制因素之一,时间精力、自身能力和团队合作是三个最主要的因素。访谈的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教师普遍认为整合没有减轻教学负担,反而加重了教学负担。这个结果表明,教育信息化的多年建设,尤其是校校通工程和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硬件条件已经比较完备了,下一步的工作应该转向以政策建设、组织建设为主的软件环境建设,从政策、组织等方面采取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活动,减轻教师的负担。
  二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问题的根源分析
  经过教育信息化的多年发展,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计算机、网络和电子白板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设备已经进入了日常课堂之中,教师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素养,信息技术已经开始被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但是,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即便是在烟台市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程度还远远没有达到专家们期望的高层次水平。总结起来,目前的问题可归纳为两个方面:教师自身原因和教育环境的原因。教师的自身原因主要包括三个:目的不清晰、缺乏时间和能力不足。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信息化设施与资源建设与管理不太完善、缺乏有效的促进机制。
  1 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不清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很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目的还普遍存在比较迷茫的现象。这种迷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现实中有些教师仍然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甚至是教学的一种点缀而已,认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方式与结果。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作用关系比较模糊,没有形成利用信息技术教授小学语文的整体性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性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由于缺乏这种整体性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没有将信息技术的功效与小学语文核心要求和基本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而是作为一种教学的附属物甚至多余物;第三,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明确。由于不清楚信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师更多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备课的工具,作为替代黑板、粉笔等呈现教学信息的工具,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上述三个方面的目的导致小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往往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响应教育管理机构的要求,虽然照搬其他老师的套路也开展了几次整合活动,但整体上属于被动的状态。   2 教师投入信息技术学习的精力和时间严重不足
  对于熟悉传统黑板、粉笔教学环境的教师来说,将信息技术引入课程教学之中,实现与课程有机整合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挑战,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教师繁重的日常工作往往限制了教师对整合活动的设计、研究与反思。在问卷调查和对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教师普遍反映学校教学任务很重,每天除了上课外,还要进行许多校务活动,再加上学生都是年龄很小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而且小学班级人数一般在50~60之间,教师每天都要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这样下来,教师可用于教学研究的空闲时间很少,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别说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研究。
  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还有许多明显不足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影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一个关键因素,调查显示教师虽然已经普遍掌握了相当程度信息技术技能,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方面普遍欠缺。虽然许多教师反映他们都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但培训的内容往往停留在技术层面,学习的内容主要就是计算机操作技能。事实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首先要做的是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培训。通过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使之掌握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然后是教学设计方法、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模式等内容的培训,而信息技术技能本身虽然是整合的基础,但不应该作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4 学校在信息化教学设施、数字化资源建设与管理方面不太完善
  信息化设置与资源是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基础,设施与资源在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不完善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合的效果。从教育信息化总体程度来看,芝罘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资源建设却没有跟上硬件的建设步伐。很多学校虽然装备有高配置的电脑、宽带网络,但管理系统、教学系统、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校园网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和指导,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轻视软件建设和师资培训,致使校园网使用率不高;校园网缺乏良好的管理与维护,许多学校的校园网不能正常运转;而且校园网产品售后服务跟不上,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很多学校都建有自己的数据库资源,但这些资源只是些零散不成体系的,而且很多资源库内容参差不齐,质量差别很大。
  5 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促进机制
  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缺乏有效的促进机制将严重削弱整合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所谓促进机制是指支持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的政策、团队、专家等外在条件。由于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性认识不够,很多人认为只要将信息技术设施安装到课程之中,教师自然就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地应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教师的整合活动有时候甚至与学校旧的规定相冲突,使得教师只能戴着不适宜的政策“镣铐”来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舞,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由于缺乏团队协作,在有些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几乎成为了教师个人的事情,这使得整合活动带有了很大的随意性。前文已经提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决不单单是信息技术的问题,它涉及学习理念、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教育专家对上述几方面的认识一般比较深刻,缺乏专家的指导使得整合活动往往处于一种较低的层次,甚至整合活动有时出现与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相违背的现象。
  三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对策
  1 由硬件配备转向软件开发,由技术渗透转向教学融合,迎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机遇
  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飞跃阶段,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硬件配备与技术渗透已相当完备,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是牢牢抓住云课程的深度开发、慕课(MOOC)的蓬勃兴起、翻转课堂的大规模实践等大好机遇,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为契机,推进中小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真正提高教学质量。鉴于“需求为本”云课程的出现,尝试构建小学语文数字教材、网络课程、虚拟交互课堂、学科资源中心、远程服务平台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2012年诞生的新名词慕课主张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式课程的实施,其实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打造高起点、新思路、大手笔的优质课,敢于接受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的互动与质疑,经得起考验。翻转课堂的实验彻底扭转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使许多教学流派广为倡导的“少讲多练、合作互动、质疑问难”等美好愿景化作活生生的现实。
  2 由片面依赖转向有机整合,由千篇一律转向因需而宜,正确处理传统手段与虚拟教学的关系
  针对当前“言必多媒体”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许多教师上课已对PPT形成依赖心理,假如遇有停电等偶发事件,就不知从何做起。假如不运用信息技术就不能评为优质课,小学语文课变成了多媒体的大比拼。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特别是阅读教学到底是纸质版好还是电子版好,在科学上是有争议的,专家的观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有的观点旗帜鲜明:图像版的阅读导致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降,静态的纸质阅读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曾对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负面效应概括为“重信息轻实践、重吸收轻创造、重智商轻情商、重智力轻体力”,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把网络对教育的负面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因时、因事、因地、因人考虑活动教学、情景教学与信息技术渗透下的虚拟教学显得格外重要。
  3 由“起步”、“应用”阶段转向“整合”、“创新”阶段,引领教师逐渐实现信息技术与当代教学的深度融合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5年提出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过程的四阶段理论,东部发达地区已经过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影响的“起步”阶段,正在步入“应用”阶段,这主要体现在完善信息化教学设施、优化数字教学资源等方面。不但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每年的教育经费预算中应该设有专项的经费,用于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而且还要统筹做好建设与维护、设施与资源之间规划。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进度,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对建设不当的部门督促其改进。另外,各基层单位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与管理,合理配置各类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投入的效益。如果说以上两个阶段解决的主要是外部条件问题,后两个阶段则主要面对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当代教学的深度融合。其中,关键是第三个阶段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逐步融合的“整合”阶段,最终目标是第四个阶段即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并引发深刻变革的“创新”阶段。有学者把MOOC的优点概括为三点:开放性;赋予了---学生主动性、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场所;打破了年龄、班级、学校、国家等界限,使学习呈现社区特征。但明确表示以上优点不足以取代校园学习,因为师生面对面交流争论对学生的综合素养锻炼更大。这需要教师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4 由一劳永逸转向终身学习,大力开展实效性的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开展的培训,它相对于传统集中培训而言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方式,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培训方式。首先,校本培训以被培训学校的教师为主导,内容是依据学校和教师需要设计的,可以将关注点集中在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能力上。传统的教育技术培训一般由行政部门负责,教师参与的较少,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也不由被培训的教师做主,这也就导致了教师虽然学习了一大堆技术,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并没有得显著提高。其次,校本培训能够将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何可抗先生认为,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TPACK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相比,TPACK阶段更加重视整合模式在贯彻、实施过程中的“境脉”(Contexts),更加强调教师综合性的TPACK知识而非信息技术知识。TPACK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是支持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有效的知识。校本培训将培训融入教师日常工作的方式确保了培训的情境性,而这种情境性能够促进教师TPACK的发展。
  5 由“单打独斗”转向“团队合作”,不断培养教师整合教学与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组织教师教研团队是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研团队中通过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彼此支持,可以将教师由于孤立而导致的自发行为转化为有组织的群体性行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研团队中的同伴互助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拥有同伴关系的教师对自身发展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态度更为积极,更容易习得新的行为。
  将日常教学和研究活动合二为一是“教学即研究”、“研究教学化”理念在实践中的体现。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整合在一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避免整合活动走向形式化、浅层化和庸俗化。为了确保研究活动的质量,中小学可以采取组建校外专家指导团队,建立实验基地,组织课题攻关等一系列活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71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