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暗示教学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已形成一大教学流派,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在我国还难以大面积推广、实行,但是它的一些基本原理是完全可以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的,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将暗示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分析总结,阐述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环境暗示、体态暗示、语言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激活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打开语文学习的大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 教学过程 应用途径
  
  1.暗示教学法的原理
  
  暗示教学法一词,又称启发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也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于60年代未70年代初首创的,因而亦称“洛扎诺夫教学法”。 以后由东欧各国传到苏联、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近年,被介绍到我国。 洛扎诺夫给暗示教学法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暗示教学,就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实验证明,此教学法在发掘人的学习潜力方面有着异常功效。
  
  2.暗示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几条有效的应用途径
  
  2.1环境暗示法。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之中,许多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作出的反应。教学中的环境暗示,就是指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广而言之,社会习俗、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都可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暗示。
  洛托诺夫指出:“即使最强烈的观念,除非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结合,并且和他个人的情绪、智能、意志以及需要等特性协调,否则是不可能产生暗示的效果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全部信息总是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传递的,而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通过教学情境的创立,可以排除学生因教学信息高容量而产生的困难感,又能激发学生掌握教材的动机,能引起学生接受信息的兴趣,调动认知潜能,形成课堂知识传递的有效心理空间,从而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心理动力。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大多借助于课前的预习、教师的导入语、课前学生的听说读写短时训练等手段来完成。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手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多借助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运用更为直观可感,具体可闻的影象、图片等资料来完成,利用实物、图画、音乐、影像、表演、环境布置等学习环境因素,实现“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情境的创设。与传统的情境创设相比,具有更直观、生动、信息量更大、吸引力更强等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的课型的出现,教学情境的创设必将有更多更新的手段,但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完成学习前生活场景的设置,都必须努力做到:①与课时内容吻合;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③适度而不喧宾夺主;④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⑤情境富于变化。
  2.2体态暗示法。所谓体态暗示,就是教师用体态语言(即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加以暗示。体态暗示手段在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课堂言语交际中具有特殊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能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 等多方面的作用,往往教师的一束目光、一个手势,就能使某个学生或者整个班集体产生某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形成某种心理状态,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课堂言语交际的效果。
  2.2.1教师的教态是教师品格修养、学识水平、风度气质的外在综合表现,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凡是优秀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十分注重“身教”的。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老师就是我们的楷模。他们的教态亲切自然,极富吸引力。他们脸上总是带着和蔼的微笑,眼中总是饱含激励的目光,他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无声地向学生传递着师爱的信息,使学生如坐春风,心旷神怡,因而课堂气氛总是那么愉悦和谐,学生对他们的课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体态暗示的艺术手段,可以巧妙地表达出“弦外之音”,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样,学生可以把言语信号和具体形式结合起来。
  2.2.3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体态语言应该注意蕴涵性、针对性、示范性。教师的体态言语具有丰富的蕴涵性,它通过表情、动作、姿势等传递的非语言信息具有隐蔽性。因此,在体态言语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选择最佳手段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库,促进文内联系和文外联系的生成,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2.3语言暗示法。所谓语言暗示法,就是在课堂上,恰当、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语言暗示,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例如,胆小的学生上课不敢发言,老师就有意识地对他说:“老师知道这个问题你会回答。”“你一定会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大家的。”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励胆小的学生加强与教师、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另外,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之后,老师用一些恰当的表扬和激励的语言,如“你表现得很好,再接再厉!”“你是积极动脑的好学生!”“你的回答总会给大家带来惊喜!”等,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调动学生在学习中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很有裨益。在教学过程中,含蓄、幽默的语言能起到较好的暗示作用。再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如何写议论文时,对学生说:议论文其实并不神秘,我三岁的小孩儿也会作文。有一次,小孩儿说:“爸爸我喜欢你!”(论点)“爸爸喜欢我,不骂我,买豆奶给我喝,还讲故事给听,教我写字,数数。”(5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爸爸。”(结论与开头呼应),这个例子一举,整个教室充满一片笑声,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情况选择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掌握知识。
  语言暗示是一种特殊语言表现形式,掌握了它们特点,对引导学生更积极融入课堂,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丰富自己的语言信息量,发挥语言艺术品的特点,加强想象能力培养,对激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其分析理解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4人格暗示法。这种暗示,也可称为从教威信暗示。教师的从教威信主要来自于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模糊评价,这个评价是教师本人的师德修养、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成就水平的综合反馈。威信高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往往在课后落实得好,其原因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与敬仰,教师的威信越高,给学生的暗示也就越强烈。人格暗示的强弱与师生之间的体位、距离有关。同一教师,由于与学生相处的体位关系不同,暗示效果也会出现明显差别。坐在教室前面的学生接受暗示较强,坐在后面的学生接受暗示较弱。因此,不少班主任常把在后位易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调到前排,以增强其接受暗示的强度,使纪律意识得到强化。再有,教师在和不在,其人格暗示的强度也有很大区别。教师身在教室时,暗示较强,教室很安静;教师离开教室后,暗示会减弱。当教师再度出现时,其暗示又会油然而生。由此可见,教师的近体距离暗示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必须在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大功夫,只有做学者型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才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以你为师,从而把更多的健康暗示带给学生。

  2.5自我暗示法。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形象就像一部电脑,要由自己来编排数据和输入程序。你的生活环境,你的经历,别人对你的评价和反应,你从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中获得的经验都会为你提供有关的数据信息。你通过反复编排把自己的形象输入“电脑”,于是,在你心灵深处就出现了一个能够指引你思维方式的自我意向。是谁在为你控制操作?就是自我暗示。自我暗示的方式主要有:写名言警句提醒自己、自我形象设计、经验总结、教训启迪、自我激励等。成功教育表明: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而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挖掘他们的潜力,善于运用暗示手段,给予激励和引导,激发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学会认识自己、欣赏自己。例如面对考试,我们也不妨采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满自信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我是最棒的!”“只要我保持冷静,我肯定能做好这份答卷。”
  总之,教师要及时地、不断地暗示学生坚持与放松,用良性语言激励自己奋进。通过一次次反复地自我暗示,同一思想的不断敲击就会使它铭刻在潜意识中,学生的大脑和行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条件反射,从开始的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到后来的自觉行动,学生将会沿着良性的轨道不断奋进。
  
  3.结语
  
  暗示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沟通的桥梁,暗示能使人意识中最有力量的意念转化为潜意识,从而产生有所为或有所不为的行动力。暗示教学中的那种积极暗示,没有命令和强制,因而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记忆潜力,使他们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反之,对学生讥讽、挖苦、侮辱、漠视,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暗示。我们的学生很需要别人的认同,尤其是教师和家长。家长、教师如果对学生失去信心,给学生于消极暗示,学生在经历数次失败之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自我否定的后果是严重的,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警惕和注意。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暗示作用主要体现在暗示时机的选择、对象的选择、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傅荣.暗示心理学研究在中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 年
  [2](美)唐纳德.H.舒斯特等.《暗示速学法》,新华出版社,1989 年
  [3](美)珍妮特.沃斯等.《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
  [4]沈开木著.《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出版
  [5]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526页
  [6]孙启明.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之友,2002 年
  [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2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