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茶贵清香文贵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长福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尚书・说命中》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你是否赞成这个观点?
  请联系现实生活,以“知易行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题目自拟。
  
  [写作点拨]
  
  知易行难是一个经典命题。语出《尚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说:“言知之易,行之难。”《左传・昭公十年》也有这样的话:“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知易行难是中国古代认识论里的一个基本观点。
  提供的材料中已经对“知易行难”作了解释,理解上不存在问题。审题时要注意“你是否赞成这个观点”这句话,它意在告诉我们,你可以赞成,也可以不赞成。
  从赞成角度看,是因为“知易行难”这个命题有它积极的一而。它告诫我们行事前要做好准备,不可贸然行事;知道了不一定能做好;不能迷信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这可以作为自己文章的观点。如果写议论文,可以从个人的修养、科技的进步、社会的改革等方面论述“知易行难”的真理性,也可以阐述这个命题的现实意义或历史意义。如果写记叙文,则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选择一件事或几件事或编一个故事来表达自己确定的主题。
  从不赞成的角度看,是因为这个命题有它消极的一而。它可能禁钢人们的思想,在理论上使人脱离实际,空谈大道理,不敢或不愿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上使人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可作为文章的观点。如果写议论文,可以分析“知易行难”这一命题可能产生的危害。如果写记叙文,则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儿件事或编一个敞事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命题的理解。
  由于“知易行难”这个命题具有两面性,议论说理时一定要能自圆其说,还要注意辩证分析,不能绝对化。
  
  父亲的真理 黄雅君
  
  凛冽的寒风穿过光秃秃的树干,将残留着的最后几片树叶扫得干干净净。他望着这情景,噙着泪,感叹道:真的知易行难啊。
  他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父亲是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憨厚、朴实,是种田的好手。他自幼就非常敬佩父亲,现在他觉得自己愧对父亲了。
  走出大山的那天,父亲为他送行。临上车时,父亲拍拍他的肩,语重心长地说,儿啊,爹没本事,从未走出过大山。可你要记住,做人一定要诚实、正直,就像这大山一样。他用力地点了点头!父亲说,知道了未必做得到。他说,怎么可能呢。说完挥了挥手,便登上了开往城市的大巴。
  在城里,他时时提醒自己别忘了父亲的话,凭着自己的诚实、勤劳积攒了一点钱,用这点钱在一处菜场租了摊位,卖起了猪肉。因为他从不欺客,生意非常好。一天,一个生猪场的老板找到他,请他帮助销肉,价格比别处低了许多。他知道那是注了水的。那夜他失眠了,心里很矛盾,卖注水肉可是欺骗顾客,也违背了父亲的嘱咐,可是所得利润却是现在的两倍。最后,他经不起金钱的诱惑,终于答应了那人。第一天,他心惊胆战,生怕顾客看出来。一个上午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他悬着的心放下了。下午,来了一位生客,看了看肉,说这肉感觉有点不对劲。他忙说,你放心,“我也不是今天才卖的”,但他明显感觉到了脸在发热。熟悉他的人说,你就放心买吧,这个老板诚实。他松了口气。那夜,他高兴得把钱数了又数。不过他一想到自己的行为还是有些胆怯,但很快又安慰自己:“我现在还不富裕。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等钱赚多了,再说诚实吧。”
  然而时间一长,顾客发现了,再也不来了,他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差。再后来,他听说牛奶的生意好,于是转行做起牛奶生意来。起初,他总是告诫员工要诚实经营,并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牛奶品质好。但时间一长,他看到同行们往牛奶里掺假,虽然他知道这是害人害己的事,但眼看着同行一个个赚了大钱,最终还是做起不道德的事。
  在牛奶掺假事件曝光之前他又转行了,靠着自己积攒起来的钱进军房地产市场。起初,他打算痛改前非,不再只盯着钱,然而暴利的诱惑让他偷工减料,使用劣质材料,结果修建的一幢楼房倒塌了。他变得一无所有。
  他不知道该如何做,于是踏上了回家的路。
  现在,他站在父亲送别他的地方,看着这熟悉的景物,想起了父亲送别时的嘱咐,想起自己所做一切,那时自己何尝不想讲诚信呢?然而,要做时才发现太难了。因为金钱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他现在明白了,从未走出过大山的父亲说对了,真的知易行难啊。
  
  点评:
  本文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思新。作者通过一个由大山里走出的孩子的人生经历诠释话题,表达了对“知易行难”的理解。他打过工,靠着自己的诚实积攒了钱,然后是自己当老板。卖肉、做牛奶生意、进军房地产市场,最初他时时提醒自己做人要诚实,但时间一长。还是因为经不住诱惑,没有坚持到底,最后一无所有,回到了原点。文中多处点题、首尾照应又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主题明确。二是选材新。作者没有落入借写古人、烈士的表达观点的俗套,而是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6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