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唯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雁

  “写什么”永比“怎么写”更重要。“写什么”是针对写作的内容而言的,而“怎么写”是属于方法与技巧层面的。“写什么”是属于疏通写作源头的问题。若源头受阻,则其思路不通,思路不通,则其文脉不畅,文脉不畅,则其文字空洞无物。反之同理。
  那么,我们到底怎么解决写作的源头问题――“写什么”?
  先哲说,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泉。唯有源头活水来。
  新鲜的材料,上心的话题,从来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材料、内容、话题就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边。只要我们用眼留神去看,用耳注意去听,用脑认真去思考,可以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
  
  闲谈聊天里有材料,吃喝拉撒里有话题
  
  闲坐聊天,有时经常能冒出写作灵感的火花。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写作体验。
  办公室里三五同事聊天,无意间聊起了现在的学生“吃零食”的话题,后几个老师又扯到了自己童年时有关“好吃”的经典记忆。我灵感凸显,就此写了一篇《“好吃”有味是儿时》。现摘录其中两段如下:
  
  “好吃”有味是儿时
  吃嫩黄瓜最造孽。黄瓜花刚凋谢,毛毛虫一样嫩的黄瓜才探出头,有时就被我们扼杀在摇篮中。有时候,实在想不出有啥东西好吃了,就把菜园里大而红的辣椒摘下来,用火烤熟了吃。待把烤熟的辣椒撕开,却不料,辣椒的汁。一不小心射进了眼球,弄得我们眼睛生疼,直流眼泪,眼睛只好眯着,睁不开。睁不开眼也无妨,一点也不妨碍我们品味美味的烤辣椒。
  其实,小孩子最喜欢吃的还属甜食,尤其是原生态的糖――蜂蜜!那时,一个村有一个养蜂人,养着一大群蜂,蜜蜂到处飞,飞到花丛里采蜜。只要蜜蜂飞过的花朵,比如美人蕉、山茶花,采摘一朵下来,在尾端的花蒂处吸吮一口,那味道,甜润润的,沁入肌骨,芬芳满口。犹记得邻居家男孩闹的一个笑话。小朋友们照例像蜜蜂一样地在采山茶花花蜜,掐花蒂吸吮,其中一个男孩忽然问,你们说蜂蜜是啥玩意儿?邻居的男孩解释说,你看,蜂蜜是蜜蜂屁股后面黏糊糊的东西,那么蜂蜜一定是蜜蜂屙的屎。于是他号召小朋友一起来捉蜜蜂,捉来蜜蜂后,就把蜜蜂摁住,准备使劲挤它的屁股。结果,蜜蜂身子有点滑,一滑,就飞了,回头还蜇了一下捉蜜蜂的小子的嘴巴。这样,不仅没挤出蜜蜂屙的屎。那张好吃的嘴还被蜇得像猪八戒一样肿。
  这是我自己的写作体验,一则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则是自己亲耳听到的,所以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老师自己写下水文章,不仅能给学生很好的示范,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关于童年游戏玩耍与偷吃的话题,学生受老师的感染,有的在周记里,就写了在童年时候的偷吃经历。比如,有一个叫邓燕艳的同学,就写了她曾经偷红薯烤着吃的历险故事,对那飘散的烟雾和惊吓的玩伴,真是描绘得惟妙惟肖。
  苇丛中,亭抱着一大摞干草扔在我的身边,眼睛定定地盯着我跟前的这堆火。袅袅轻烟氤氲着她那被阳光晒得微微发红的脸,煞是好看。“怎么样了,没有烧糊吧?”“没有呢。我的技术你还信不过吗?放心啦!”我用棍子不断地在火堆中拨弄着,几缕香味幽幽地钻了出来,我蹭了蹭鼻子,“嘿,真香,快熟了。”我加紧了往火堆里添柴。“嘘,别出声,好像有什么动静。”亭警觉地转过身往四下望了望,我的手僵迟在半空,屏住呼息,1秒,2秒,3秒……除了风拂动芦苇的声音,什么也没听见。“别疑神疑鬼了。”我继续拨着火,瞟了一眼亭,她那警觉的样子不禁让我想起了草丛里屏息而待的野兔子,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笑什么,还是小心点的好。”“我中午都打听过了,王叔根本不在家,所以他一定不会知道我们偷了他地里的红薯,嘿嘿,放心……”话还没说完,一阵匆匆的脚步声正向着我们传来,紧接着是一声大吼:“你们两个小兔崽子快出来!”啊,我和亭蒙了,这不是王叔的声音吗?“完了!”我脑袋里一片空白。“快,快跑啊!”亭一把把我扯起来,往左,不行,往右,是水塘,我们急得在原地打转。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唉,往前边跑!”亭抓着我的手正欲往前冲。“等等,得先把这堆火灭了。”我用脚踩着这堆火,半天也不灭。“来了,来了……”亭不知从哪抱来一块石头,对着火堆一盖。扯着我就往前奔。王叔追来了,大概瞧见了灰烬里的红薯,竟跟在我们身后追了过来。“你们给我站住,我今天非逮着你们不可!又偷我的红薯,看我怎么收拾你们!站住……”这次王叔好像真的生气了,速度异乎寻常地快,像一阵风。我们在苇丛里左躲右闪,却始终甩不掉他,我心里升起一种恐惧。亭对我说:“快看,那边树后一个洞,现在被芦苇挡着,你快躲过去。”这对我无疑是根救命的稻草,我跑了过去,蓦然想起了什么,说:“我躲了你怎么办啊?”“嗨,这你别管,听我的,快去啊!''“不行,我怎么能丢下你。”“快追来了,你快躲进去。我跑得比你快,先去引开他,你放心。”亭说着,一把将我推向了洞边,飞也似的奔了出去。我一狠心,迅速钻进了苇丛后的洞里,大气也不敢出,忽然看见一个人影快速地从洞前追了过去,一边追一边囔着:“臭丫头,看我追着你们有你们好看。站住!”估计人跑远了,我轻轻吁了口气,扒开芦苇往外看了看,好安静,王叔终于走了。我两腿一软,瘫坐在了洞口。“嘿,丫头!”轻轻的一声传入我的耳朵。“亭!”我一惊,往左边一瞧,她气喘吁吁地钻了出来,缓了半天气。“王叔被我甩了,我把他引到了那边又从水塘边溜了回来,总算脱险了。”我望了望她胀红的脸,眼睛一酸,不敢再看她,扭头望向了她身后的水塘。落日的余辉洒满了粼粼的水面,一群野鸭歌唱着从落日与白云间往南飞去。她突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你没被吓着吧?”我回过头看着她,一阵微风吹过,苇丛里无数苇絮霍然飞起,在阳光下,满天星星点点,在那时,她的美与满天的芦花形成了一幅极美的画,
  学生的话匣子一旦打开,文字就如汩汩滔滔的泉水,一下子就喷涌了出来。可见,老师就生活的感悟而写的下水作文,以现身说法指导学生,这效果能立竿见影。
  
  小悲小喜小材料,大悲大喜有大话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的自然顺序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意思是说,写作的冲动与激情是源自于对生活的一种浓郁的情感。而人类的情感不外乎喜、怒、哀、乐。关于“小悲”,比如,因为自己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而被同学严重误解了,于是冷战好几周,可一直又找不到一个合适机会来和解,而你一直为此事耿耿于怀。如果你以“拿什么拯救我的友情”为题,那么,你就会洋洋洒洒,娓娓道来,文章自然而然就会写得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有血有肉。关于“小喜”,比如,在课堂上,回答

一个问题,被老师当场评价为十分有创意,而你一直又很少受到老师的鼓励,突然遭遇表扬,恰如大旱逢甘霖。这样独到的感受,如果形诸文字,把自己的心理活动精雕细刻一下,文字也就有感染力了,自然就会赢得读者的共鸣。
  从来文章憎命达。袁枚的《祭妹文》、林觉民的《与妻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都是大悲大恸之至文。如果,我们同学也曾遭遇诸如至亲生离死别的伤情往事,内心必有一股倾诉的欲望,不为文,无以解愁;若行文,定当至情至性之文,无疑动人心弦。
  班上有一位女生,因为父母离异,被判给母亲抚养,于是常年见不到父亲。在中秋的团圆之日,女生对父亲的那份又爱又恨的心理刻画得丝丝入扣,催人泪下:
  不知不觉间,我发现我已不习惯喊他“爸”了,而是很自然地称呼“他”了,一个连陌生人都可以用的称呼――“他”。
  只是一提到他,心还是会隐隐地痛。一次,无意间听到一个醉汉的酒后真言:“外出谋生还不是为了孩子!不然,谁愿意一个人……”不得不承认,这话即使并非出自我爸之口,我心的坚冰也被融化了那么一角。
  这是单亲女孩对远在异乡的爸爸的一种缠绵悱恻的情感,爱恨交织,没有真情实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
  这种独到的感受,能诱发你饱满的写作激情与冲动,我们称之日:“动情点”。那么何谓动情点呢?简单地说,就是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的情思的人、事、物。它可能是一根白发、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条小河、一问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极微不足道的细节……总之,它能触动你的心灵,牵动你的情思,引发你的思考。启迪你的智慧,使你久久不能忘怀,甚至成为你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样的“点”,我们就称之为动情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其动情点就是――父亲爬上月台去为儿子卖橘子时候的那个特写镜头――“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只要把动情点捕捉到了,再把动情点的来龙去脉表述清楚,一篇性灵文章就诞生了。
  难怪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成”实乃写文章的一种最高境界,它源于写作者无数次的“偶得”,而“偶得”其实指的是灵感与动情点捕捉。灵感与动情点,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冒出来的,除了多读勤练、善感善思,别无他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6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