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浩然天地间的人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鲁

  浩然天地间的人格
  本期主持_苏鲁
  
  作文志
  在本期的话题讨论之前,我们还是先来梳理一些2011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这些题目彼此相关,却又存有差异。福建卷以袁隆平为材料,重庆卷以香港大学校工袁苏妹和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为材料,都旨在强调一种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全国卷则以代购彩票中奖的一则事例和一项调查为材料,引发我们对“诚信”这一主题作深入思考。辽宁卷的材料是一个哲理小故事,哲学家拿一个假苹果并询问学生是否闻到了香味,学生们作出了不同的反应。江西卷以孟子的“君子三乐”为材料,此“三乐”即“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这些考题可以说都涉及到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态度和立场,且从具体到抽象,从一个点扩展到更宽泛的层面上的思考。诸如“敬业”“贡献”“诚信”这样的话题,我们应该都很熟悉了,但局限在这些话题本身,我们却很难敞开思路,很难提炼出更为深刻和启人深思的观点。辽宁卷和江西卷的材料看似超出了“贡献”等话题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可以有机地联结在一起。面对权威,你能否坚持自己的内心和判断?面对纷纭的世间万象,你如何作出取舍,成就自己的“君子之乐”?“敬业”“贡献”“诚信”的话题与此相似,在具体表现的背后,首先正是“坚守自己”“成就自己”的思考和取舍。面对工作,是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来应付,还是作为一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人生事业全身心地投入;面对义和利的考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来麻痹自己的道德感,还是决然地捍卫自己良心的清澈,这都关切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人格。
  
  举隅
  一、人格之青蒿梦
  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研究中,她曾一度陷入僵局。怎么突破?屠呦呦转向古老中国的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因为有了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才能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面对“人格”这一大的话题,如果我们以“青蒿”为行文线索,对照屠呦呦的事迹,进而联系自身的人格追求,是不是独辟蹊径呢?
  
  二、人格之尊贵梦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家,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正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执著于研讨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常摆荡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两极,直到他年届60,终于写下《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人类精神领域中,树立了一座高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的专家,醉心于病态的心理描写,不仅写行为的结果,而且着重描述行为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那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而人物的思想行为反常,恰恰又是他作品的特点。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来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人物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过深刻影响。
  还是让我们记住村上春树的话:“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无限爱心刻画出被上帝抛弃的人,在创造上帝的人被上帝所抛弃这种绝对凄惨的自相矛盾之中,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
  如果我们只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追求来述说他的人格理想、人格特点,对照自身,能引发别人怎样的感想呢?
  三、人格之自爱梦
  “我曾经修过一条铁路,使它运行,让它与时间赛跑;我曾经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
  这是20世纪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相当流行的一首歌。那一个个普通工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却依然饥肠辘辘、流浪街头。兄弟,请给他一角钱,好吗?
  曾经,我有过两元钱,我辛苦赚来的两元钱。然后,你打了一通电话,我拿着它替你买了一张彩票。如今,彩票已中奖,500万的大奖。我的两元钱,我辛苦赚来的两元钱,它赚了500万。可是,这500万真的是你的吗?那是我辛苦赚来的两元钱……
  不过,兄弟,请你给我一角钱,好吗?
  兄弟,请给我一角钱,为我买彩票让你中大奖而花费我辛苦赚来的两元钱埋单。虽然仅仅是两元钱,却也凝结着我的汗水,那是我辛苦赚来的两元钱。可就在我把那张彩票给你的时候,我的两元钱,随着你的欣喜化为灰烬。如今,我不要两元,我只要你用一角钱为我埋单。
   (节选自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兄弟,请给我一角钱》)
  当大家都在写“诚信”的时候,该文独辟蹊径,写了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虽然只是一角钱,但一角钱毕竟是对“我”的劳动的肯定,是“我”付出劳动后理应得到的属于“我”的那一份。康德说,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此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从“两元钱”中,我们正是看到了这种人格中的诚信、自爱的追求。
  
  
  主笔
  浩然天地间的人格
  文/苏鲁
  在谈到人格时,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在大众记忆中被供奉的一尊尊道德神像,比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文天祥等等。这些历史人物,自然有其值得推崇的地方。只不过这种大众记忆变成今天的样子,其间经过了怎样的筛选、过滤、修饰和解读,并不是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历史呈现出的样子,取决于后人看向历史的视角,后人的后人看到的,则已经是“二手”的事实。就今人而言,20世纪的血腥风云就足够让几千年的历史幻化出一副完全不同的面貌。
  这样说,并不是想否定屈原本人及其在民族精神建构中的作用,而是想表明一点:没有所谓绝对真实的历史,至于人格,则是一个关切你我当下生存的问题。尤其是考虑到当前的高考作文,相当一部分考生迷信于这些道德神像的人格力量和应考能力,表现出思维僵化和实际上视人格与己无关的一种态度,我们更应该认真地来辨析清人格这一话题的要义。
  人格是什么,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该词条下就有三种解释: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如果说第三种解释已经涉及到法学这一具体领域,那么前两个解释则是相通的。佛教中讲“相随心转”,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是同样的意思,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其“性格、气质、能力等”就会有相应的表现。

  肥头大耳、夸夸其谈者,大抵不会是淡泊自律之人;贼眉鼠眼、察言观色者,大抵不会是坚守内心良知之人。由此可以看到,人格不仅是一个道德观、价值观的问题,它还强调人们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从表情神态到言谈举止,从衣食住行到工作态度,从为人处世到目标理想,从趣味审美到价值判断,从日常生活到终极意义。我们可以择取一些典型的情形,来看看如何在人格的天平上,让自己趋于“人”的这一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交往的人,按照其身份、地位、处境等来区分,粗略地看有在我们之上的和在我们之下的。即便大多数人与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也会在相貌、禀赋等方面在内心深处作出细致的比较,这些隐秘的心绪多少都会在举止中有所体现。面对老师、领导,你会怎样?面对弱势群体,你又会怎样?面对比你优秀、春风得意的同学、同事,你会怎样?面对被主流群体排挤至边缘的落魄的双眼,你又会怎样?面对那些如商品一样被制作包装炒作推广高高在上的流行偶像,面对含辛茹苦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乃至低三下四的父母,你是否将你有限的热情和泪水投向了准确的地方?而面对风尘仆仆而来的快递员,你是否忘记了说一声“谢谢”?这些区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将会越来越复杂。大学毕业若干年后,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同学,有的人身居要职、腰缠万贯,有的人仍居无定所,为一日三餐奔波忙碌,你是否还会一视同仁地看待昔日的这些同窗?等你到了结婚的年纪,你是否会因贪恋对方家庭的权势而放弃自己对爱情的执著?为了调动、晋升,你是否能避开溜须拍马、送礼行贿这条阴暗的小径?
  我们身边的人,无非就是这些亲人、老师、同学、领导、同事,以及那些注定某一天和你相遇的或处于优势或处于劣势的陌生人。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一生的所为就是在与他们的相处中展开的,而其中最为优秀的人格就是“不卑不亢”。不要自卑,唯唯诺诺;不要傲慢,自大轻狂。要知道,任何人都与你一样,从生到死,享取这短暂而仅有的生命;任何人都与你一样,有其光鲜示人的一刻,亦有其难言之隐;任何人都与你一样,认为自己很重要,都在造就自己却又时常陷入迷茫失落之中;任何人都与你一样,在窘困中不愿遗失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或者说,真正长存并且作为人类世代延续背景的唯有天和地,而唯有顶天立地的浩然之气是我们在面对一切人和事时所必须秉持的。由此,我们便在天和地的视域中成就了自己的人格,而非在尘世的纷纭起伏中放逐了自己。
  这样一种“不卑不亢”的人格姿态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与我们生活中更广泛的方面交织在一起,比如工作态度。有些人视工作为消极的谋生手段,得过且过,不肯付出额外一分的努力,似乎这便让自己吃了亏,由此处处试图掩饰自己、保护自己,与领导相处则大献殷勤、花言巧语,与同事相处则算计推诿、人前人后。相反,如果视工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便会自觉主动地全身心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计个人得失,不惧闲言碎语,内心坦荡,与领导相处唯一份尊敬,与同事相处唯一份和善。“敬业”“贡献”都只是来自外部的评说,真正重要的,是人格力量在工作这一维度的呈现。
  当然,人格主要还是一个书面语,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与此相关的质疑则是:“你还要不要脸?”“你是不是人?”“你还是男人吗?”“这个人很不靠谱!”“脑残!”总而言之,当我们对一个人的人格表示质疑时,潜在地倾向于否定这个人作为“人”的资格。同理,我们在树立一些人格楷模时,便在强调我们心中关于一个“人”的本真形象,比如李白的“蔑视权威”,这在高考作文中的模式化论据则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看来,人格一词的重点在于“人”字,当我们在权势者面前自卑畏缩的时候,就仿佛在心灵中豁开了一个口子,那源于天地间浩然之气的人之根基便从这豁口散尽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86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