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壮丽秋景,革命豪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天维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诗人,无论在戎马倥偬的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用饱蘸革命激情的如椽巨笔,谱写了一首首革命史诗。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他的优秀词作――《沁园春・长沙》。
  上阙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一个“独”字表明他是一个人,为后文所想做铺垫,把毛泽东一个人置于秋水长天中,衬托出他伟岸光辉的高大形象。
  接下来一个“看”字总领七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图景――山,林,江,舸,鹰,鱼。
  
  画面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写红色之广,“层”表现树木重重叠叠,“染”活化出岳麓山一带枫林的壮美景色。
  
  画面二:漫山碧透,百舸争流。“透”表现江水碧绿清澈,“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竟发、争相行驶的热烈场面。
  
  画面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准确形容了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用“翔”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画面四: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一个总括句,世间一切事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这既是指毛泽东视线以内的事物,又是他视线以外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用词极其精当,富有表现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他在描写景物时先远望山林,再近观江舸;先仰视雄鹰,再俯察游鱼。作者不仅绘形,而且绘色,采取了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动静结合的手法。自古就有许多描写秋的佳句――“无边落木萧萧下”,“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这些都有悲戚哀婉的色彩,而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绚丽多彩,竞相向上,蓬勃发展的,这完全是一幅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绝美图画。
  
  画面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是面对广阔的宇宙开始深思,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不禁感
  慨激昂。
  这首词的上阙到此为止,毛泽东一个人面对祖国的山河,抒发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这虽然是个问句,却是对旧世界、旧秩序的挑战,体现了毛泽东豪壮的革命情怀。作者在此展现出来的这种气势情怀,不仅仅是为了探询主宰自然的问题,它有着更深的内涵。
  下阙的前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战友在这里游览,度过许多不平凡的岁月。这里的“百侣”和上阙的“独立”相呼应,作者有上阙的独自旧地重游,联想起过去的战友,一个“忆”字领起七句,作者追忆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富有斗争精神的革命活动,显得豪迈磅礴。
  下阙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设问做结,含蓄形象地给“谁主沉浮”作了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抒情中显露出主宰沉浮的凌云之志。
  这首词的下阙主要写毛泽东对青年的回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宽阔的胸怀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作者通过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这首词很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上阙虽然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下阙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可以说《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豪情中,汲取到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评点
  文章对《沁园春・长沙》的解读精准而透彻,由此可见,立足课本,同样可以给写作带来灵感与素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21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