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力求切合题意对接现实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玉山

  名师考前经验谈
  考前经验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把“符合题意要求”划分为四个梯度:①切合题意;②符合题意;③基本符合题意;④偏离题意。四个梯度的界定主要看考生习作与试题的规定性及开放性的贴近程度。如“切合题意”是指习作能准确理解作文试题的规定性与开放性,而“符合题意”是指大体上理解试题的规定性与开放性(略有偏差,局部有问题)。
  平时的应考训练,应该在“解题”上多加注意,力求写出“切合题意”的佳作。
  “规定性”包括如下内容:1.明示性规定,如内容、文体、字数等方面的要求;2.隐性规定,如写作话题(或题目)内涵的理解与外延的限定,试题所提供材料寓意的解读等。
  “开放性”则指对作文试题中的关键词语、行为主体与受体、写作的指向等方面所允许做的多元化解读。比如以“主动”为题作文,题目的规定性体现在,“主动”有两种理解,一是指不靠外力推动而自觉行动,二是指能掌握驾驭局面。前者如“主动学习”“主动承认错误”等;后者如“处于主动位置”“把握主动权”等。开放性体现在,题目所提供的“域”很宽,政治、经济,学习、工作,个人、群体等等都可以入文。
  关注现实,思考生活,抒写自我,是作文得高分另一利器。再明确些,就是写文章要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道理很简单,一篇七八百字的作文,如果能集中笔墨谈某个具体的问题,就往往能直抵问题的核心,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给人以启发;而东一榔头西一镐,是不可能把事情做到实处做得彻底的。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面面俱不到”,文章容易流于肤浅和表面化,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得高分呢?比如有的同学很喜欢“一切皆有可能”这句广告词,但如果你把它当做“必然”,认为只要去努力就一定能有所回报,就未免有些天真。这句广告词的积极作用是鼓励人们大胆地去尝试,“适用”于那些做事畏首畏尾的人们;因为只有去尝试才有可能,一味等待换回的只能是一无所成。
  叙述类文体(如记叙文、小小说等)的写作同样也需要在“指向”的确定上花些功夫。写作的“指向”清晰了,素材的选择、记叙的详略、描写的繁简、“点睛”之笔的设置等,才会在大脑中清晰起来。
  
  名师押题
  【文题展示】
  有位企业家在商场上有着惊人的成就。当他在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有一天陪同他的父亲,到一家高贵的餐厅用餐,现场有一位琴艺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为大家演奏。这位企业家在聆赏之余,想起当年自己也曾学过琴,而且几乎为之疯狂,便对他父亲说:“如果我从前好好学琴的话,现在也许就会在这儿演奏了”。
  “是呀,孩子”他父亲回答,“不过那样的话,你现在就不会在这儿用餐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以“失去与拥有”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审题时要注意材料的提示与限定作用。话题中的“失去”与“拥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泛指,材料中企业家的相关信息对“失去”与“拥有”做了形象的诠释。
  企业家当年放弃曾为之疯狂的小提琴,“失去”了成为演奏家的可能。他为什么要放弃?可能是自己理性思考后的忍痛割爱,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时候,必须作出选择;也可能是家长从现实的利弊考虑(家长的经验是一笔财富),“强迫”他放弃自己的爱好而从商。企业家“拥有”了什么?是今日在商界的惊人成就。据此分析“失去”与“拥有”的关系,可得出如下结论:
  有得必有失
  企业家为何“羡慕”(或遗憾)?可能是因为他对自己所拥有的成功不甚在意,也可能是他过于追求“完美”而把未能成为演奏家作为人生的缺憾。因为人常常为失去的机会或不曾取得的成就而嗟叹,往往忘了为现在的拥有而感奋;有的人则往往对得到的不以为意,而对没有得到的却格外羡慕。父亲的话则是在提醒他,要珍惜眼前的拥有。据此可得出如下立意:
  珍惜眼前拥有,莫为失去嗟叹
  【写作误区】
  有些同学根本没有注意材料的提示与限制作用,对“失去”与“拥有”的理解完全脱离材料,以致出现了一些很肤浅、幼稚的解释。如“李白失去了官位,拥有了豪放的情怀”“老师失去了青春,拥有了桃李满天下的收获”“大地震使日本人民失去了亲人和家园,却让他们拥有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等等。这是简单化、贴标签式的解读,应该避免。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系型作文题,要注意两个概念间的辩证关系,如条件、因果、对比、依存等关系,切不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2.避免分析的片面与绝对化。有的习作看题目或关键句就很可笑,如“只有失去才能拥有”,“失去等于拥有”等;
  3.文章要有现实意义,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发表意见。
  
  标杆作文
  关于“如果当初症”
  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三2班 李秋枫
  一个在商界有惊人成就的企业家,在餐厅听到小提琴手的精彩演奏,竟然生出无边的羡慕与不尽的遗憾。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企业家年轻时曾疯狂地爱上过小提琴,由于种种原因,他放弃了练琴从而失去了成为小提琴演奏家的机会。多少年来,商界的打拼、奋斗让他拥有了今日的辉煌,他是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人就是就这么怪,对已经拥有的炫目的光环、骄人的业绩往往不怎么在意,而曾经有过的梦却往往清晰地在大脑的屏幕上演出,于是“如果当初……”就成为某些人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些人常常为失去的机会或不曾取得的成就而嗟叹,直接的后果就是让自己的生活常常被遗憾的乌云所笼罩而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
  生活中,患“如果当初症”的大有人在。
  症状较轻的就像这位企业家一样,只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才会想起曾经的理想、追求,发一发痛失一路风景的慨叹。这很正常,因为人大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在四面八方都能尽显神通的人物,希望自己拥有的生活是完美的、丰富的,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把这世界前前后后上上下下看够、玩够、折腾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许的遗憾,其实是追求完美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只要把握好叹息的度,只要不让遗憾的影响超过餐厅的空间,我想,这样的“如果当初”最好还是不列入“病症”的目录为好。既珍惜眼前的拥有,又让心头深藏一个未曾失去的梦,生活也算是有滋有味吧。
  最应该就医的是那些重症患者。明明有比较不错的现在,可他们就是视而不见,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是个错位。有的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不错的收入,有出色的工作能力,有不错的口碑,但就是常常叹息如果自己当初选择了别的职业,自己会更潇洒、更快乐;有的有幸福的家庭,有关心自己的爱人,有活泼可爱的孩子,可偏偏就对十几年前八字没一撇的爱情念念不忘。常言道,打翻的咖啡收不起来,有什么必要为泼出去的水而痛惜呢?更何况那咖啡和水到底在不在自己的杯子里还很难说。人如果陷入“再回首”的坑里,人如果总是“如果当初”式思维,那你的生活除了遗憾、痛苦,恐怕也就盛不下什么了。
  珍惜现在的拥有,莫为失去的而遗憾,生活就永远快乐。
  【点评】习作抓住企业家“如果从前……”这句话,对其所折射的具有普遍性的一般心理进行剖析,摆现象、明实质、揭危害,分析具体,令人信服。尤其可贵的是,习作者能够由企业家联想到生活中患有“如果当初症”的人们,对轻重两种症状的“患者”做望闻问切,最后点题:“珍惜现在的拥有,莫为失去的而遗憾,生活就永远快乐。”审题立意精恰,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见作者平时观察思考的功力。
  
  推荐名题
  一、以“十八岁,我想……”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审题时要注意题目的规定性与开放性。“十八岁”有其特定的意义。这是人生意义上走向成熟(即“成人”)的开始,也是法律所规定的独立行使相关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独立承担民事刑事责任等)的年龄。所以,“我想”做什么,必须是在这个意义上的生发与延伸。“我想”后面的省略号又给写作者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只要是在十八岁意义上应该做到或可以做的(如独立、负责、选择、坚强、理性、豁达、付出等等),都可以写。一定要在“十八岁”这个平台上展开,并把笔墨集中于自己的生活、心理、情感等各方面。有的同学动辄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与古人“对话”,等于放弃了自己所拥有的第一手资料。关注现实,思考生活,感悟人生,是高考写作拿高分的第一要著。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英国《太阳报》曾以“世界上最大的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了三个最佳答案:1.艺术家殚精竭虑完成了创作,吹着口哨欣赏自己的作品;2.孩子在沙滩上忙了一天,用砂石筑成了一座城堡;3.外科医生经过几小时的手术,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
  根据上面的文字,以“最大的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⑶不少于800字;⑷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限制性与开放性都比较大的作文题。材料所提供的三个答案对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做了形象的解答,也限定了“谈快乐”的范围;而对这三个答案可以作多元的、多角度的解读,也就给写作者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写作时,可以分别从三个答案的“共性”与“个性”的角度来立意。尽管表述各异,但三个答案有一个“交点”,即最大的快乐是付出之后获得成果。如果对三个答案各自作具化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个性”化的结论:
  ①“耕耘”是最大的快乐。对艺术家而言,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沉浸在艺术的氛围里是快乐的;
  ②创造是最大的快乐。艺术家的劳动是创造性的,他们的作品都是“第一”与“唯一”的;
  ③享受过程是最大的快乐。“玩儿”是孩子的天性,砌城堡的过程就是尽情“玩儿”的过程;
  ④拥有平常心是最大的快乐。“城堡”在孩子眼中肯定是完美的,他不会像成年人那样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
  ⑤帮助他人是最大的快乐。挽救伤者的生命,给病人以希望,这样的“帮助”善莫大焉;
  ⑥尽职尽责是最大的快乐。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能将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是对医生职责的完美诠释。
  
  
  李玉山,中学高级教师,曾在中学任教20余年,现任职于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发表学习指导类文章100余篇,散文、杂文、随笔近400篇70余万字,有文集《静夜行吟》出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98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