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办学方式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志军

  摘要: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式尚处于“粗放型”阶段,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实现办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通过“集约型”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 办学方式 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粗放型”办学现状分析
  
  1.民办高校对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不明确,搞重复建设,没有形成区别于公办高校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
  2.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约束机制不规范,权责不明确,影响办学效益的提高。200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学校的设立、管理与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但由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自身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一时难以彻底改变其自身发展中的弱点。具体表现在:一是校长和董事会之间权责不明确。二是民办高校对基层管理者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民办高校的基层管理者是留校生,有的甚至是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或下岗人员。他们在管理思想和方法上,缺乏创新性和开放性,影响了学生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三是民办高校内部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办学行为缺乏规范。
  3.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大,“两极化”趋势明显,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质量难以保证。尽管我国法律对民办高校教师的权益有明文规定,但是,由于民办学校的人事尚未完全纳入现有的国家教育管理体系,加之社会的偏见,在教师职称评定、劳动福利和社会保险等方面,还难以享受到与公办高校教师同样的待遇。因此,民办高校很难吸收到优秀的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目前,民办高校和教师的关系,基本上是松散的临时雇佣关系,流动性大,难以保证民办高校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由于教师来源的特殊性,造成学术氛围不浓,教学研究力量薄弱。在民办高校中,专职教师数量少,“以校为家”观念弱,师资队伍中缺乏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两极化”趋势明显,即或老或小。
  4.民办高校一味追求生源数量,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缺乏对学校资产的优化配置,忽视对生源的合理分流。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费。因此,各民办高校都把扩大生源作为自身发展的第一要务,不惜一切代价采取一切手段来扩大生源数量。由于学生人数增加,迫使很多学校将大部分经费用在硬件基础设施上,很少用于购置实验器材、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等软件设备,造成资源配置比例失调。同时,民办高校生源扩大后,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和毕业方向上,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结果造成学生流失现象增多,一般占民办高校招生总人数的20%以上。
  
  二、实现民办高校办学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对策
  
  1.给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以准确定位,科学制定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多层次、分阶段地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目前,我国民办大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的定位不能超越实际而急于求成。未来民办高校的发展,大致会有三种类型:其一,职业教育型民办大学。分为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功能单一,直接面对市场,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以应用技术型为特征。其二,教学型民办大学。以全日制综合性本科教育为主,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既可以是较高层次的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人才,也可以是较高层次的专业学术研究人才。其三,研究型(或学术性)民办大学。这是在本科教育完善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层次办学形式,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目标,适度发展本科教育,着重培养高层次学术研究人员。民办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借鉴国外著名私立高校的办学经验,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理念。
  2.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健康的决策机制和良好的约束机制,切实解决民办教育内部运行及办学不规范的问题。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要求,完善校、董分立的学校管理体制,明确权责关系,实行董事会授权下的校长负责制,实现所有权与管理权、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董事会是民办高校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负责筹措资金,并解决财务运行规则;选聘校长,并根据校长提议审核任命副校长;制订年度计划,批准学校发展计划;修改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监督校长及其他管理人员的工作。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理人,执行董事会决议,并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设计者和操纵者,校长应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人事和后勤工作;作为法定代理人,他既要对董事会负责,也要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有关政策法规负责。其次,健全学校内部基层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在学校内部要树立人本特色管理理念,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设置内部管理机构,明确各管理层次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学生成才机制,健全有利于行政畅通和高效运转的保障服务体系。成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实现民办高校的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
  3.制定合理的教师引进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主要措施有:在待遇上,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要求,切实保证教师各项权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给予引进教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结构上,要专、兼职结合,老、中、青年结合,合理确定比例。要加强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以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中青年优秀教师,培养学术带头人。同时,尽快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对各类教师实行人才“代理制度”,促进教师资源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本地区教师资源的优化组合。在程序上,要首先审查应聘教师的履历,审视其个人品质和教学能力,并在试用期内组织专家学者对应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全面考核,通过教务人员的跟踪调查及学生的评价,衡量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是否聘用。在考核上,要制定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对科研能力强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形成学校内部良好的竞争机制,对在教学或科研上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教师应给予劝诫、警告直至解聘等处分。
  4.稳定招生规模,合理分流生源,促进高校资源优化配置,增进全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可度。民办高校招生是高考录取的最后批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而生源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又决定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因此,民办高校如何在生源质量缺乏优势的情况下,提高办学质量尤为重要。对民办高校而言,扩大招生规模的主要目的是能够筹措学校发展的资金。因此,要稳定生源,首先要实现筹措资金方式的多元化,包括介入资本市场筹资等,避免“以学养学”的单一途径。在招生规模稳定的前提下,学校应该适当提高生源质量,并对生源进行合理分流,通过积极的宣传和沟通,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就业途径,减少生源的流失。学校应该优化内部资源,加大对实验器材、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的投资,改善办公、教学和学习条件,集中力量发展几个有优势的学科,以点带面,形成自己的品牌,提高民办高校的认可度。关于这个发展思路,国外私立大学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工商行政管理和教育学专业;哈佛大学的法学、政治学、医学专业;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文学部和政治经济学部等,在国际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我们也可以借鉴它们的办学经验,促进我国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N].中国教育报,2002―12―30(2).
  [2] 邬大光.中国民办高校教育发展状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