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武术与人的全面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晔 何 行

  摘 要: 高校武术是大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武术集健身功能、养生功能、防身功能、娱乐功能于一体,大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分别从高校武术的健身、养生、防身、娱乐等功能对高校武术与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系统论述,为加深对高校武术的认识和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高校武术 健身 娱乐 全面发展
  
  引言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的现代化,更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日益普及,作为高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武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武术进入普通高校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作为中华民族国粹的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体现了东方民族的性格和智慧,它的博大精深是其它体育项目所不可比拟的,特别是武术独特的健身、防身功能更为青少年所崇拜和吸引。[1]高校武术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全面而深刻的。本文从武术的健身、防身、养生和娱乐等功能来研究和探讨高校武术与人的全面发展。
  
  1 高校武术的现状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1高校武术的现状
  普通高校武术被纳入大学生的保健体育课程以来,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和加强武术教育工作,大都开设了武术课和武术专项选修课,有条件的高校还把武术列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一种拳法,经常锻炼。[2]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武术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实质,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人的片面发展和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分析,已经得出非常深刻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其劳动过程中体力与智力统一的过程,是个体在实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身体和心理协调统一发展;是人自身进化克服内在矛盾的表现,即个体克服动物性趋向文化性的进化本源;是人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独创和自由发展的能力,适应不断变迁外部的社会条件。
  
  2 高校武术与人的全面发展
  
  2.1高校武术健身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健身是指武术运动本身的健身价值。通过习武不仅能够使人强筋骨、壮身体、调气息、除疾病,而且有利于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及耐力等素质的发展。身体是“本钱”,大学课程的复杂和学习任务的繁重无疑对人的身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难想象没有健康的身体能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高校武术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很好的调制作用,而且能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清晰的思维去完成学习任务。现代信息化社会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惰性,大学生亦是如此。长时间的电脑操作,快节奏的上课下课生活,就业工作等压力的逐渐增大,很容易使大学生年轻的身体感到“力不从心”。如何在如今这知识爆炸的年代保持良好的发展呢?无疑健康的身体应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一切都成了无源之水,一切都是空谈。高校武术教学的内容以太极拳、太极剑、初级套路等简便易学的套路为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较高,另外由于武术运动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武术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很多人将其作为自己的健身活动。[3]有条件的高校大部分都有武术协会,甚至开展了各种武术运动,显然武术的健身功能是吸引我们去实践与发展武术运动的重要动力,因为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进步中,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健身效果和领域逐渐得到广大群众的认识与开拓。武术的健身功能是由武术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武术运动以套路运动为主,由拳术和器械的套路组成,并且符合人的生物学规律,武术练习最明显的作用便是直接改变人体生物学结构,能从根本上增强人的体质,预防疾病,能使大学生迅速从脑力疲劳中恢复过来。
  大学生必须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才能使才智、智慧得到充分发挥。[4]武术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健康,还能全面发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大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各种素质的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风尚,从而整体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2.2高校武术的养生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
  养生,古代又称之为“道生”、“摄生”、“养性”等。中华传统武术养生文化在养生手段上就是通过各种具体的武术健身活动怡情调心、摄养生命、增进健康、防治疾病,使青春常在,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益寿延年。[5]极少有人会对武术的养生功能提出质疑,人们早已普遍认识到,武术具有养生的功效。武术对中华博大的养生术的吸收与融合,使武术具有独特的魅力,武术本身即是一种养生术。养生与武术的结合,使传统武术非常重视内在精气神的训练。强调武术训练对养生意识的关注与重视,并非要把养生的功效作为第一或唯一的目的。[6]应该说,在养生促进了武术发展的同时,人们也为延年益寿而选择了武术,练武直接提高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武术的养生功效得到很好的发挥,二者的交融与互动是历史的必然。中华传统武术的养生功能迎合了大学生最基本的生存欲望,大学生不但要求生存,而且希望生存得更好;不但要求肉体上的健康长寿,而且精神上追求愉悦舒畅,全面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武术的养生提供了一条极好的实现渠道。
  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活跃,经受着各种诱惑,必然会不断思考人生。如何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保持人的正常而和谐的全面发展,养生便提上了日程。武术的内外合一、形神兼修、物我合一、师法自然能培养大学生的身心,使之得到和谐全面发展。武术中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使大学生年轻的心理与人格得到合理引导与健康发展,武术的养生功能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我们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3高校武术的防身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武术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养生的价值,而且具有防身价值。“强身健体”与“防身”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不懂得“强身健体”之道就无法真正领悟到“防身”的精妙之处。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大学生无法与社会绝缘,而要主动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社会。在社会中大学生难免会遇到诸多社会的丑恶现象,诸如劫财劫色、以强凌弱等。如何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也应成为大学生和整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术提供了一种天然的防身功能。所谓武术防身就是人们通过习武从中可以学到和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的技能,提高防身自卫能力。武术的技击价值常被高校武术所忽视,这是极不应该的。其实武术的技击价值即防身功能是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根本的一点,过分强调显然是不适宜的,但过分淡化技击防身价值也是得不偿失的,最终会堕入一种失去武术真义的花拳绣腿而毫无意义。武术讲究实用集中的表现就在于其技击防身功能,大学生习练武术并非为了争强斗狠,它更要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包括体悟人本能的技击方法,对人体表现的身法以及展现人体的搏击技艺。数字化时代,人们追求人文精神是在寻找人的真正本性,它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最为“纯朴”的感悟。这种感悟体现在武术中正是来自于对人体本身能力的一种玩味,劲法的运用与自我体验的一种艺术升华,而并非是那种野蛮象征的搏打厮杀。武术的防身功能给大学生返朴归真提供了一种经验的宣泄之道,满足了人本性中文明与野蛮交织在一起的社会需求,将“野蛮”文明化的真正人生质量的升华,从而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4高校武术娱乐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
  “玩”和“审美”一直是人类的本性,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更应将两者和谐统一起来,统一的途径便是正当合理的娱乐。武术将人的生物性与人的社会性完美地融于一体,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因而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愉快中心。武术的创造性可以防止审美疲劳,为娱乐注入新的活力,使娱乐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不断提高娱乐的质量。身体与精神相互影响,大学生希望把自己造就成比较接近完美而和谐发展的人,离不开身体与精神的锤炼,武术提供了这种锤炼的机会。大学生习武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享受,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娱乐,武术不仅能使大学生长积下来的疲惫的身心得到一种天然的释放,在运动中产生的类似荷尔蒙的激素还会产生类似性的体验,从而使大学生对人生有了新的追求和感悟,并主动去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全面发展。
  武术是神奇的,本身有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武术的博大精深、虚怀若谷、天人合一集中渗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武术能将深刻的哲理通过简单的意念与动作表现出来,使人回复原始又不脱离现实,从而达到娱乐的功效。武术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自己的娱乐,还能给观赏者带来愉快的享受。大学生通过武术锻炼发展了精气神,感悟了人生,达到了一种“实用”的娱乐境界,并将这种娱乐进行迁移,从而使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学习的过程一旦成了享受的过程,便会把大学生塑造成德智体于一体的现代化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结语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长盛不衰,这与武术本身的功能价值是分不开的。武术的价值取决于武术本身的特点和社会需要。高校武术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的体育。武术合健身功能、养生功能、防身功能、娱乐功能于一体,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雄,汪琼.对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6,6:21.
  [2]周延军,周瑞侠.终身体育与高校武术[J].林区教学,2005,5:71.
  [3][4]王忠勇等.高校武术与全民健身[J].体育学刊,2001,1:104-105.
  [5]张斌,王凤.论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的现代社会效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6,3(4):16-19.
  [6]曲天敏.对武术与养生之历史关系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8):88-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