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纪利娟

  摘要: 本文依据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驱力构成论,结合体育教学分析了学习动机论对体育教学的作用,并提出了培养与激发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策略。
  关键词: 体育教学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内驱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因素,是引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动因和力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广大教师需研究的问题之一。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在成就动机上,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成就动机对学业的作用更加明显。在成就动机的理论研究方面,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驱力构成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范式。奥苏贝尔认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这一理论范式对我们研究体育教育、指导体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成就动机内驱力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1.1认知内驱力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需要,是以求知为目标,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动机力。但认知需要开始只是潜在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取得成功和满足,才能具有特定的方向。
  身体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心理因素之一,活动量最大的时期是9―12岁的少年儿童,这期间儿童活动目的主要是娱乐和玩耍。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活动量呈下降趋势,到19―20岁,个体身体活动主要是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体育课能给学生提供运动健身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知识,并组织他们进行运动健身实践。学生想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来满足提高健康水平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需要,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内部动力。一般来说,内在动机更能促进学生对目标的追求,内在动机的动力越足,持续作用时间就越长。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外部动机,并通过这种外部动机来强化学习体育的内部动机,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体育的认知内驱力。
  
  1.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学生以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往往以自尊心、自信心、胜任感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与认知内驱力不同的是,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由于一定的成绩总能赢得一定的地位,同时,一定的地位又决定着学生所感觉到的自尊心,因此,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是一种外部动机,在体育学习中有许多学生有这种动机,这部分学生主要为了学分、评优等奖励而刻苦学练。
  教师的肯定、表扬、鼓励、奖赏和适度的惩罚,以及同学间的钦羡都会成为学生激发动机的诱因。奖励能加强学习动机。同样,在体育课中学生希望努力做好一个难度较大的动作,期待老师赞扬时,教师的及时赞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极大的激励作用。由于奖励在某一时刻满足了学生的某些内驱力,因此,它能更为持久地增强那些当时得到满足(或暂时“降低”)的内驱力。反之,学生也常会为逃避因失败而引起的惩罚,而促使自己努力。不仅如此,与课堂学习失败相联系的导致学生丧失自尊的威胁,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教师在体育学中应尽量避免学生过多地体验失败,造成学生学习失败的因素很多,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课题目标、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诱因。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功。然而,课堂学习失败是难免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并辅之以情感作用,以降低学生失败的消极情感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已充分认识到外部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并利用这一动机来调动学生的学练积极性。但是过多地考虑学生的外部需求,把成绩、评优当作调动学生学练积极的主要手段是不可取的,否则必然造成学生人格发展的不平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外在动机逐步转化成内在动机。
  
  1.3附属内驱力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保持教师对他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中的外部学习动机不同的是,它不是把良好的学业看作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从教师那里获得赞许或认可。这样的学生对教师的感情是有依附性的。他们把教师看作是自己追随或仿效的榜样。体育教师应以自己广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教学技艺、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来影响自己的学生。
  
  2.培养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策略
  
  2.1借助成就动机论,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成就动机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教师要为学生制订合理、恰当的体育学习目标,并时时掌握实现这些目标的进程,不断诱发学生朝着目标努力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的确定必须尽量具体明确,用数量可测定的形式(如:几米、几秒、几次等)确定目标最有效。同时学习目标应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向成功。适宜的学习目标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的身心能量,对活动结果产生成功感、满足感。学习目标过低,学生可能会产生不满足感,不能激起学生的动机。相反,目标过高,学生可能产生畏惧情绪和失败感,不可能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应适宜,要让学生经过努力并可能实现为原则。
  
  2.2营造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课堂环境和氛围。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与氛围,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体育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分和评优。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乐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增加教材趣味性、层次性。
  教材难易的适中性是引发学习动机的关键。学习体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向自己的能力挑战的过程,教材过浅,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材过难,又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因此,教材的难易要适中,应以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目标为基点,以变化性和层次性的教材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功。目前高校仍采用规格化的竞技运动体育教材,造成学生对高难动作学习望而生畏,无法获得成功体验。所以教师应加强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化的改革,研究教材的层次性和变化性。例如:教横箱侧腾越动作,以学习跨越障碍的方法为出发点,由各种形式的趴下、跳上跳下,过渡到手撑后跳上,直到完成侧腾越动作。这样组织一堂课,教材有层次性和灵活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去练习,在每个层次都能体验成功的情感。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定向性和稳定性。
  
  2.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积极评价,激发和强化学习体育的内驱力。
  许多实验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不仅对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改进具有调节功能,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激励的作用。大学生还没有高度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自我评价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练结果的种种正确的评价,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学练热情,并且了解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从而主动克服缺点,为争取好成绩而努力学习。教师对学生学练结果的反馈信息是多种多样的,运用反馈信息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鼓励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对学生的失败要尽可能归结于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的学练能力真正得以提高。特别是对那些运动能力差,性格内向和自卑的学生,教师要从他们的基础出发,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点滴进步,热情地给予鼓励,使其对学习充满信心。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归因,并指出改进的措施。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既要客观公正,又要谨慎郑重,教师的反馈信息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
  
  参考文献:
  [1]张文英.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激励艺术[J].教育艺术,2002,(05).
  [2]倪晨谨.浅淡体育教育中学生认知内驱力的激发[J].江苏教育,2002,(16).
  [3]赵欣等.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调查及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02).
  [4]纪利娟.谈学习动机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7,(34).
  [5]施超英.试析归因理论与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J].教育发展与研究,2009,(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