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充分预设,精彩生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祁建飞

  过去,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样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已经不那么管用了。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常常“卡壳”,成为新课改的绊脚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是辩证的统一。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铺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不同于教学内容。但一些教师在思想深处认为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就是等值的,因此,处理教材的重点就是如何去教好教材。事实上,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教师备课的重点是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不只是如何“教教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加工,并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此外,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2.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如,制定“热量计算”一课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知道热量计算公式,起码要预设两种教学方案: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该如何引导自主探索;对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又将如何引导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同样,由于各人的视角不同,推导公式的过程也会有所不同。只有教师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3.有效开发资源。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如我在教学“声音具有能量”时,让学生课前了解有关声能的利用,并在课上与同学交流;在教学“温室效应、热岛效应”时,让学生课前寻找相关知识,而我则利用网络搜集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解决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当动态生成资源在课堂中出现后,教师要善于捕捉它,让这种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让课堂成为师生表现自我的生活场景之一。
  二、不拘预设,让生成精彩纷呈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而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因素往往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这些即时的生成性因素,将其变成新的教学的资源,那么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将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
  1.选择预设,灵活生成。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这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教学“速度公式的应用”时,当我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计算速度”时,除少数学生保持沉默外,许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了“用路程除以时间”的结论。这时,教师灵活地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选择“对猜想的验证”,并通过“算一算、比一比”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意义,而且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整合预设,机智生成。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
  3.放弃预设,创造生成。例如在教《光的颜色和色散》过程中,我让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来演示色光的混合,突然一块红色的玻璃受热破裂了,全班学生感到十分惊慌。我抓住这一机会,放弃了原来精心安排好的教案,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讲了光是具有能量的,然后说明光的颜色和色散,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很好地利用了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需要;是课堂教学体现民主、平等、宽容的需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需要。好的预设与生成,犹如一次美丽的邂逅,教师则是幕后策划者。
  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做到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我们不能二选一,而应该让预设与生成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和谐共舞,使物理课堂唤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7.
  [2]走进新课程.要幕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