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慎言“1+1≠2”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光瑕

  一次课间休息,几个低年级学生向我提问:“老师,‘1+1’到底等于几啊?”细问才知道,原来几个孩子都遇到了家长或大人们所提出的一个大同小异的问题“1+1等于几”,经过一定课堂学习的孩子们最初的回答当然是2。然而,大人们却总是神神秘秘地将答案随意的改为一个不等于2的数字,然后在孩子困惑不解之时,再用一些看似充分的“道理”来说明,从而在孩子们身上造成一种假想。
  其实类似的问题很多,比如:“1个人加1个人不等于2个人”、“10只鸟减1只鸟等于0只鸟”、“山坡上的3匹狼被猎人打死了1匹,还剩下0匹”等等。学生不但在平常的生活中经常有人提到,甚至一些的专家学者也开始大做这样的文章,说这是新课程的理念,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一些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为落实“新课程理念”,便将此奉为至宝,从一年级开始就灌输这样的数学思想,当然这样的问题对丰富学生想象、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数学,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对低年级――才刚刚接触和认识数学的学生来说,笔者认为还不是时候,始终是弊大于利。
  (1)这类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众所周知,数学天生就是严谨的,而低年级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基础中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就应该尽力让他们养成对“1+1=2”的绝对认同,我们不能在学生如同白纸般的心灵和思维上所刻画的最初的痕迹就是不确定甚至不正确的,类似“1+1≠2”这样的问题在使学生丰富想象、拓宽思维、产生兴趣的同时无疑抹煞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培养的严谨的数学思维。这给学生将来更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学设下了不必要的障碍和羁绊。
  (2)这类问题会对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造成误导。试想,如果学生做数学题时最后的答案是错误的,而老师批改时却不能很肯定的打一个“×”,因为说不定学生正有一大堆的理由和逻辑在等着呢!他(她)完全可以用一些从那些提问的大人那儿学到的思维方式和丰富联想来使错误答案变得“理由”充分,低年级学生的好学天性和极强的模仿能力甚至可以使他们在无意识中就不加分辨的学会了把诡辩当理由、把牵强附会讲得振振有词。如此一来,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就会受到不必要的干扰,学生的数学思维也会因为受到误导而产生难以分辨的混淆。
  (3)更大的弊端是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困惑。前面提到的那几个学生在向我提问时眼神中的困惑和迷茫让我印象深刻。心想这些善意的误导抵消了多少课堂教学的培养,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啊!低年级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一开始可能都会如提问的人所料般的“恍然大悟”一阵,之后却又在数学课堂上陷入无法排解的困惑和混淆中,而对于这样的困惑和混淆,并不具备成熟思考的学生们又应该怎样去分辨和解决呢?又需要多久的引导和点拨才能把错误思维抹掉啊!
  数学是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更是至关重要。我们自然应该不遗余力地培养低年级学生丰富的想象、开阔的视野和自成体系的逻辑,但这些又何尝不是建立在一些必备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之上的呢?因此低年级学生需要首先打好扎实的、严谨的数学思维等基础,任何方向的偏离和背弃都是片面且不可取的。虽然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大教育观”的主旨是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重心。但是看到学生们那一双清澈而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中所浮现的怀疑和困惑却总让我久久难忘,使我不得不去思考和掂量问题的更深层,诚然,怀疑和困惑总可以得到解决,“传道解惑”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样一来又何尝不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走了弯路呢?当然,不提倡不等于反对,更不是指手画脚,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提1+1≠2这样的问题还不是时候。所以,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低年级学生都应该慎提“1+1≠2”之类的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