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猜疑的实质就是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是人性的弱点之一。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猜疑》中说:“心中的猜疑就像混在鸟群中的蝙蝠一样,总是在昏暗中翻飞。当然,猜疑应该受到抑制,至少也要好好加以限制,因为它玷污了心智,离间了朋友,又干扰了事业,使其半途而废。”
  产生猜疑的原因一是由于心理不够健康,如过于敏感,过度的自我反省,情绪不稳定,心胸狭窄等。二是思想方法主观,常常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别人,用别人的举动来验证自己的看法,因而常常歪曲事实,对别人产生怀疑。三是缺乏自信,轻易听信流言。
  猜疑是人际关系的大敌,是内耗的祸根。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由于猜疑而引发的悲剧数不胜数,有的甚至是惊心动魄,出乎意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而不知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的所谓“名言”、“警句”的广为流传也足见猜疑的普遍性。
  有人讲,猜疑是多此一举的心灵毒素是有道理的。严重的猜疑会使自己平添忧愁烦恼,郁郁寡欢,孤独寂寞,危害身心健康。要想克服猜疑的弱点,首先就要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拓宽胸怀。猜疑产生的一个原因有可能是由于对自己某方面不满意、不放心,将对自己的这种不自信转变成对别人的不信任;或是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反而苛求。如果反过来增强自信,责己严,待人宽,就会使某些猜疑失去了产生的基础。
  克服猜疑的心理,还要注意摆脱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猜疑一般是先设定了一个假想的“结果”,经过一番不正确的分析推断,又证实了自己预设的“结果”,进入了自设的思维死胡同,得出了害人害己的错误结论。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注意避免,要重事实,重证据,冷静客观地看问题。
  要克服猜疑心理,还必须无视传播的流言蜚语,敞开心扉,增加透明度。流言止于智者是千真万确的。当听到留言时要冷静对待,或一笑置之,或敞开心扉,增加信任,取得谅解。当我们猜疑别人时,最好多综合分析一下他平时的为人,与自己交往共事的表现。经过这样的判断,有可能会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盛唐诗人王昌龄有一首《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写于王昌龄被贬为江宁县丞时。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角。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据有关史料记载,王昌龄因不注重小节而被众口诋毁两次遭贬。这首送别诗头两句写他在烟雨迷蒙的早晨送好友北归的情景,后两句则拜托朋友,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我的情况,请告诉他们我的心依然像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一如往昔纯净自然。由于恶毒的诋毁和造谣中伤使得王昌龄和亲友之间隔了一道鸿沟,他生活在人们的猜疑之中,他认为有必要让远方的亲友理解他,懂得他。这不是在洗刷自己的过失,而是敞开心扉,对毁谤和非议的蔑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谢婉莹1919年写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时就开始用“冰心”的笔名,一直到她故去。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括焦虑、恐惧、猜疑、憎恨、报复等负性情绪,是一种害怕竞争,不敢竞争,从而不择手段压制人才和打击成功的阴暗心理。黑格尔说:“嫉妒乃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
  嫉妒心理对人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有嫉妒心的人常常处于焦虑不安、怨恨烦恼的不良心理状态之中,日久天长,这种消极情绪会使人神经机能严重失调,导致心血管、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中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指出:“嫉火中烧,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损,神气涣失,肾气闭塞,郁滞凝结,外邪入侵,精血不足,肾衰阳失,疾病滋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说:“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和嫉妒。”
  嫉妒心理是一种破坏性因素,正如培根所说:“嫉妒也是最卑劣、最堕落的感情,因此嫉妒也正是魔鬼的特征。嫉妒的人被认为是在黑夜里在麦田里撒播毒麦的魔鬼。如素来所见,嫉妒在黑暗中偷偷地工作,以损害像麦子一样有益的东西。”
  从古至今,嫉妒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社会处在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大变革的时期,个体性嫉妒、群体性嫉妒,乃至因嫉妒而犯罪的现象更加突出,因此必须高度注意和防范。嫉妒的主要特征有:明显的攻击性,其目的在于损毁被攻击者的形象;明确的指向性,往往发生在同一部门同一情况的人中间;不断的发泄性,包括冷嘲热讽、冷淡疏远,甚至有具体的攻击行为;不易觉察的伪装性,往往不直接表露,或拐弯抹角地来指责攻击。其行为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告密、造谣中伤,甚至是莫须有,任加罪名,置人死地。在民间流传有“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的经验之谈,都是因为怕被人嫉妒而受害。即使在唐代,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也无不因被告密、中伤而遭贬斥流放,没有被处死已属万幸了。
  古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李贺的诗歌为人所喜爱。李藩侍郎四处收集,准备整理成集并为之写序。他听说李贺有一位表兄,便请此人代为收集李贺散失的诗篇。李贺的这位表兄当即表示会尽力收集,并请李藩侍郎将已收集到的诗篇都交给他带回去校正。过了一年未见有回音,李藩侍郎便派人把他找回来询问。没想到李贺的这位表兄说:我和李贺从小一起长大,他处处显得比我能干,看不起我,我一直没有机会报复。现在机会来了,我已经把他所有的诗歌都扔进厕所去了。有人说,李贺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多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个故事无论是真是假,都可以看出嫉妒确实是可以使人丧失理智,不顾一切去干出卑鄙的勾当。
  韩愈和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们生活在中唐这个逐渐衰落,朝政翻云覆雨,嫉妒横生的时代。由于才高性直,政见不同,屡遭谗毁,饱尝嫉妒之苦,写下了不少痛斥嫉妒毁谤的诗文。柳宗元有一篇《骂尸虫文》,所骂的“尸虫”就是“妒人之能,幸人之失”的小人。这种肮脏的“阴秽小虫”平时藏在人的腹腔之内,令你难以觉察,但它对你的过失,哪怕是“隐微失误”都暗加记录,决不轻易放过,然后偷偷地跑到天帝那里去汇报。柳宗元在文中对这样的小人予以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韩愈写有一篇著名的《原毁》论文,对嫉妒者的毁谤作了全面认真的探究,对嫉善妒能的阴暗心理和毁谤他人的恶劣社会风气进行了揭露与批判。韩愈得出的结论是“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毁谤的根源在于懒惰和嫉妒。嫉妒者的心理一是“欺”,以欺人求得一时虚伪的满足;一是“惧”,怕别人的好名声传出去。当“欺”与“惧”维持不下去时,就在行动上“毁”,大肆进行毁谤。在此文中韩愈还提出了“责己重以周,待人宽以约”的原则,希望能依此来改变世风。
  在对嫉妒表示无比憎恨之中,韩愈曾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利剑
  利剑光耿耿,佩之使我无邪心。
  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
  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
  使我心腐剑锋折。决云中断开青天,
  噫,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
  这首诗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所受谗毁的极度愤懑和与之坚决斗争到底的决心。
  嫉妒对人对己都不是好东西,要随时注意化解嫉妒的心理。同类相比是人的天性,一旦发现别人胜过自己,难免不生妒意。但明智的人往往能用理性去抑制嫉妒。化解嫉妒心理,首先就要像韩愈所说胸怀大度,宽以待人。嫉妒产生的一个原因就是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总以为自己是应该超过别人的,尤其是对同一部门同一情况的人,由于极端自私的心理作怪,更容易产生嫉妒。当这种情况出现时,要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不能总是以己之长去比别人之短,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对方的长处,纠正和克服自己的短处,这样就有可能做到心态平和了。
  其次要学会自我转换,少一分虚荣,多一分快乐。嫉妒往往使人萎靡不振,心理阴暗,但它也是可以转换的。要明白嫉妒是不愿别人超过自己而故意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一种虚荣心,它是根本靠不住的,因此要努力去克服。当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可以用各种感情的宣泄来舒缓它,如找知心亲友倾诉,听取别人的开导;也可以培养各种业余爱好,如唱歌、书画、旅游等,从生活中寻找快乐。生活其实本来是美好的,为什么不把花在嫉妒别人上的精力转移到享受生活的快乐上来呢?
  再次,还可以冷静分析比较,寻找自己新的优势和发展点,扬长避短,争取在新的领域作出成绩。这样就会减轻自己的失落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当然,最好是能将嫉妒转化为新的动力,激励自己作出更大的成绩。如能这样,对人对己对社会都将是一件大好事。
  当发现遭人嫉妒,你又必须和他相处时,就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俗话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只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必要时,也可以有原则的退让,以德报怨,争取化解嫉妒。如果是出于误会,则要及时交流,消除误解,坦诚相待,争取相互理解,共同进步或公平竞争。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8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