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活动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过渡的发展认识过程的。教学实践表明:动手操作活动对学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算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思维的发展、教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才能使数学学习更加有效呢?
  
  1 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教学13-8=?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学具分,用学具摆,然后让同桌互相讲一讲是怎样想的。课堂上学生全身心地摆、算、说,出现摆法不同、说法不同、思考不同的结果。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操作、探索、发现答案的兴趣,品尝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 动手操作,选择合适的时机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活动环节,根据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根据知识形成的先后顺序灵活把握。
  2.1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大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如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大多要依赖具体的感知、丰富的表象,为此,在学习之初要先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6份、7份,并记录每次分得的根数。在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操作活动中发现在平均分中有2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不能分完。此处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有丰富感知和表象做基础,学生掌握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
  2.2 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困难,这时就需要采取动手操作来帮助解决如“排列组合”一课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一张一家三口人的照片让学生整体观察、想象,问他们:“调换每个人的位置,可以找出几张不同的照片?其中又有怎样的规律?”学生开始思索……这时教师给予引导: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形,每个图形代表一个人,变换图形的位置,看看有几种组合方法?学生开始动手,一会儿一张张小手自信地伸了起来……排列组合规律的发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较难,但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引进动手操作的环节,顺利地突破这一难点,学生在这一动手实践中既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兴趣。
  2.3 学习活动过程需经历2次飞跃,实践到抽象是第一次飞跃,抽象回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为此,教师在学生获得知识后,还需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既可达到对知识的加深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
  能力,这就是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
  
  3 要把握好动手操作的“度 ”
  
  动手操作固然是学生形成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的一种好的学习手段,但是还要把握好运用的“度”。“度”的大小取决于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能力。
  3.1 不需要动手操作学生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采用如学习表内乘法,当学生已经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对于口诀的意义、形成的过程基本上已掌握,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经验去学习7~9的乘法口诀,不必让学生再去摆、去操作,否则就是摆设,就是画蛇添足,学生既没兴趣又浪费时间。
  3.2 对于不动手操作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则需要引导学生去操作但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操作的具体方法,只在操作的目标、思维的方向上做引导,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强,思维会更活跃,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4 动手操作,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
  
  动手操作不只是学习的手段,更是认知的基础,操作活动需要与思维紧密结合,在操作的基础上加以思维的提升,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如在教学“排列组合”一课时,教师先要求学生拿出学具3、4两个数学的卡片摆一摆,看能摆成几个两位数;又要求学生拿出“9”的卡片,看拿3、4、9三张卡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有的摆出4个两位数,有的摆出5个,有的摆出6个,且相当无序。通过交流,虽然6个两位数都摆齐了,但如果教学到此结束,学生的水平就只能停留在操作的水平上,思维得不到发展,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要启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使学生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思维才能得到提升,知道该怎样进行有序的思维。
  总之,只有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选择好操作活动的时机,把握好操作活动的“度”,且把操作活动和思维紧密结合,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内化,使数学教学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河北省河间市西九吉乡第三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6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