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就业状况两个方面。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首要条件还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在此基础上加强学校自身建设和管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地位和待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吸引力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007-02
  
  关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专家或学者们的研究与关注,这说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强,特别是对青年学生及其家长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职业教育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突出因素。究其原因,传统观念、国家政策、社会舆论、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都对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管理心理学中,吸引力是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当人们对组织目标或可能得到的东西有相当的兴趣和爱好时,这些东西就会形成对人们的吸引力。这种力量一旦形成就会吸引人们不断地向目标推进。因此,吸引力也可以理解为个体或社会对某种事物的偏好、态度或相关行为。具体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指职业教育能够把政府、个人、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来,从而得到政府的扶持、个人的偏好和社会的关注,以此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结合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经历,通过对职业教育十几年来发展状况的分析,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就业状况两个方面。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一、内在因素
  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在因素主要是指职业学校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三个方面。
  1.学校建设
  学校建设主要指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也会让人感觉到学校管理有方。校园文化可以充分体现学校的校容校貌、师德师风,为学校建设增添一份活力。现在许多学生在择校之前都会先到学校看一看,有了好的第一印象才会迈出走进学校的第一步。
  另外,完备的教学设施也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职业学校的招生专业不断变化、更新,许多学校为了招生而盲目增设专业,而实际上却没有足够的学习或实训设施,致使相当数量的学生因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而转学、退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的声誉。近几年显著发展的是数控专业,学生一窝蜂似地要学习数控,学校为了招生不得不在没有任何数控教学基础的情况下也要开设数控专业,一台数控机床就要几十万元,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能力添置这些设备,只好是纸上谈兵,在黑板上“开机床”,导致学生听起来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还有的学校虽然教学设施很齐全,却不能用于实际教学,只是在上级检查时才对教师和学生开放一次,久而久之,设备陈旧甚至不能使用,致使大量教学资源浪费。
  因此,学校建设也要因地制宜,因财制宜,不能盲目攀比,要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2.教师队伍
  《国家中长期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目前职教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师资培养机制;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教师从企业调入的比例较小;职业中学、技工学校高级职称比例偏低;职教师资的学历合格率偏低;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较高;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不健全;“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且“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尚需进一步研究;教师动手能力差,缺少实践经验;教师知识陈旧,不能适应教学要求;师德建设亟待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工作制度不健全等。因此,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好的教师不仅指教师学历的达标,还要求教师有好的师德修养。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命脉。良好的师德师风是一个学校的立身之本。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比教书更重要。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文化基础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有的甚至经常惹事生非,让老师束手无策。因此,职业教育更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有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目前,职业学校招生困难,许多学校为了达到招生目标而放弃了分数底线,只要学生来上就无条件接收,造成生源质量差,难于管理。很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管理问题。招生宣传时家长都会问你们学校管理如何?然而,许多学校把招生作为第一要务,千方百计把学生招进来,却忽视了后续的教学和管理。其实,招生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管理不好,招生就不好,管理好了,招生也容易,管理是任何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质量不好,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正因如此,更需要职业学校对学生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但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只是把学生看好,不出事就万事大吉,甚至有些教师也心甘情愿地当起了“保姆”的角色,致使许多学生抱怨学不到东西,厌学、退学、流入社会,给学校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教学管理的质量问题也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种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学校自身因素对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起着关键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备的教学设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有序的教学管理,都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开辟道路,从而培养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技能型人才,这在无形中提高了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有助于突破招生困难的瓶颈,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二、外在因素
  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外在因素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引导和社会地位两个方面。
  1.政策引导
  国家政策指引着社会行为的大方向,国家政策的支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各方面的注意力。政策的引导不仅仅体现在宣传和呼吁的层面,更应该有实际行动的支持。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颁布实施以来,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当前的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职业教育法》也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财政投入方面,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可以大大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建设,减轻学生学费负担,激励更多的学生愿意选择职业教育。
  2.社会地位
  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主要指社会舆论和毕业生的就业地位。社会舆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让人们“随波逐流”。虽然中职学校总的招生人数在增加,2009年达到868万人,在校生近2200万,但职业教育的地位并没有相应提高。目前,社会上有相当数量的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很大的偏见,认为上职业学校就是低人一等,就算成绩再差也要想方设法上高中,混个高中毕业证,也比上职业学校强。甚至有的家长因为孩子上了职业学校而感觉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只有成绩差、纪律差、经济实力差的学生才读中职学校。”――有记者在成都巴城街心花园随机采访了14名市民,竟有10人这样评价中职学校的学生。有调查数据显示:在不愿意让孩子到职校就读的家长中,有36.6%的家长是顾虑孩子毕业后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甚至别人看待职业学校的教师也会有异样的目光,有的教师不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在职业学校工作,好像那是一件丢人事情。可见,职业教育要想“翻身”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
  学生就业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就业难是当前的普遍现象。学生上学读书,最终目的还是想找到一个好工作。2009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数是608.68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84.27万人,平均就业率是95.99%,比2008年提高了0.22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连续数年保持95%以上的高就业率,但却依然缺乏吸引力,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招生宣传时,很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孩子的家长会问:“你们给不给分配工作?”言外之意也就是如果上完之后还是没有工作就不去上。我们只能回答:“学校负责给学生推荐工作,不满意可以再次推荐,争取达到学生和家长的满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而,“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也就越来越多,许多学生在就业不久就自动离职不干了,给学校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给后续招生带来困难,从而形成了“招生困难―降低招生标准―学生质量差―就业状况不好―降低学校声誉―招生更困难”的恶性循环。而事实情况是,职业学校本就是培养技术人才或操作工人,而在实际工作中,工人的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高,相比当前越来越热的公务员,对很要面子的中国人来说,技术工人显得好像“很不体面”,很多毕业生也就不愿从事这样的工作,也因此而不会选择职业学校。由此可见,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地位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影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的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首要条件还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在此基础上加强学校自身建设和管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地位和待遇,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通过各方协作,逐步形成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循环,推动职业教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宪成,张炳耀.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05).
  [2]孙绵涛.教育管理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鲁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97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