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08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分析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普查工具:采用教育部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普查。普查结果:①共筛查出7.65%(399名)新生,5.56%(27名)的研究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倾向。主要存在强迫症状,抑郁,自卑,焦虑。②3.7%的新生适应能力很差,在人际交往,学习、择业及生活满意度上适应能力差。③13.56%的新生承受压力比较大。主要压力源为家庭、生活事件、个人发展及社会交往。
  【关键词】心理健康;应激;适应
  
  为准确掌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研究大一新生心理特点和规律,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心理健康工作,2008年 10月10日―11月15日,对西安某高校2008级新生进行了全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为进一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学生人格,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向前发展。
  
  1.测试对象及个人信息统计
  
  本次普测对象为全校08级本专科生,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应测人数5292,实测5212,测差率98.48%。其中应测本专科生4764,实测4726,测查率99.20%;应测研究生528,实测486,测查率92.04%。
  男生2792,女生2412; 大专生485,本科生4236,研究生483;独生子女1304,非独生子女3889;大城市444,中小城市977,小城镇731,农村3047;文史类383,理工类3957,文体艺术类857;汉族5074,其他123。
  
  2.普查工具
  
  本次普查采用教育部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该系统由4个量表组成:《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主要了解学生在近一年内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引起压力的事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主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
  
  3.数据统计方法
  
  心理咨询中心统一回收数据,采用光标阅读技术以及spss统计软件包。
  
  4.调查统计结果
  
  4.1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量表(CCSMHS)(5182人)统计结果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该量表旨在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2个维度: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其中检测作答可靠性的题目维度为考察被试做答是否认真,是否存在掩饰倾向。 此量表筛查标准一,指在各维度症状较为严重,明显,需重点关注;标准二,指在各维度上可能存在问题,需引起关注。此次调查08级新生共筛查出399名学生,比例7.65%。研究生有27名学生,比例为5.56%,并与该校07级学生进行了对比。
  
  4.2 08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测查学生在入校后对大学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生活、职业选择和规划、情绪调整、自我评估等方面的适应状况,以及对大学生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总体适应水平。
  
  4.3 08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对新生在学习、生活、社交、发展和家庭方面所感受到心理压力的水平进行调查。分为心理压力很小、较小、中度偏小、中度偏大、较大和很大六个维度。表示其相应的心理压力水平,同时反映出对其心理影响的程度。结果显示如表4:
  
  5.结论
  
  5.1 从调查结果来看,08级新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但仍有7.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倾向,与07级7.22%相比有增加趋势,研究生中有5.56%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倾向;各个专业都有一定比例的分布
  5.2 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因子,依次是强迫症状,抑郁,自卑,焦虑,躯体化,性心理,人际关系,偏执,依赖,精神病性
  5.3 08级有3.7%的新生适应能力很差,和07级3.06%相比也有增加的趋势,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择业及满意度上适应能力差
  研究生中有2.88%的新生适应能力很差,不过总体比本专科生适应能力强,主要表现在学习、校园生活、人际和择业上不适应。
  5.4 08级有13.56%的新生存在各方面的压力,承受压力比较大
  新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源依次为家庭、生活事件、发展及社会交往,有12.26%学生对事件多评价为负性的,对事情的评价负性多于正性。研究生中有20.16%存在很大压力,主要压力源依次是家庭,生活事件、发展及社会交往。(家庭指的是同家庭有关的一些问题对受测者心理影响比较大;生活事件指的是同生活变故密切相关等事件产生很大的压力,发展是指同个人发展和同性生理发育成熟密切有关的一些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参考文献
  [1]Phillip L.Rice.压力与健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
  [3]王福林.大学生主要压力类型及其对策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9(1).
  
  作者简介:蔡国敏(1981―),男,助教,供职于陕西科技大学招就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9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