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教育问题的生成到研究课题的确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不断拓展,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冲突在心理上形成的意识状态(矛盾、疑难),就是认知过程中的“问题”。若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出发,问题是由于认识主体所期望的认识目标与特定的认识对象之间存在着差距而使该主体感到困惑、不解、焦虑并力图说明的东西。所以,问题是人类的认知活动拓展到新领域的桥梁,人们只有走过这样的桥梁,才能迎来新的天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凭着已有的常识、习惯和经验,去应对不断变化的生命,遇到种种“问题”在所难免。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课题研究的起点。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课题。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从自己所意识到的无现成答案的许多真实存在的问题里,选定具体明确、新颖独特、切实可行、具有普遍(或典型)意义的问题,然后确定所选问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措施。这样就成了有预期、有结果的研究项目,问题就被提炼成了课题。不少基层中小学教师找不着可供自己研究的课题,正是由于缺少从问题生成到课题确定的清晰路径。因此,我们拟对这一思维轨迹做一梳理。
  
  一、 问题的来源
  
  问题第一来源是教育教学实践。我们与学生打交道看似平静,但实际过程中天天产生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怎样既能“减负”又能提高教学质量?面对学生成长中的种种烦恼怎么办?如何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怎样让课堂活起来?多媒体运用如何真正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学科知识传授与人文素养培养怎样交融……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要我们思考并做出解答。可见,研究者自身的经历与体验,最有可能成为问题的源泉。我们可以考虑:⑴从成功的经验中寻找生长点。站在自己最得意的地方继续拓展,看看还有没有更深刻的问题,往往可以比别人走得更远。⑵从当前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中寻找突破点。想一想自己当前在工作中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是什么?它与自己的期望有什么冲突?哪里是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它对学校或班级的重要性如何?从这些角度去寻找问题,可以找到最有实际价值的问题。
  问题第二来源是外来信息的触发,尤其是从阅读中获得灵感。各种媒介如书报杂志上的信息(特别是教育信息),有他人的研究成果、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各地的教改动态以及教育教学中碰到的疑难和矛盾等。我们可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为我所用,可以触类旁通、激发思维的火花;也可以了解哪些问题别人正在研究、解决了的或尚未解决的,哪些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如从教育理论和其他科学理论中寻找结合点,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如行政指令与工作规划,时代变革与历史传承)。
  对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实践研究应该是最明智的选择。从我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以及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考虑,把自己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作为研究和实践的对象,与自己的知识背景接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一线,熟悉学生、教材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多的优势,做到“小题大做”。而且形成的研究成果,很容易返回到实践中,直接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效率。如,我们遇到一位学生,很随意地问道:“作业做好了吗?”这是一个“小”得算不上“真问题”的问题,学生只要回答“有”或者“没有”就给出了答案。但我们如果顺着这个问题深入下去,继续与学生交谈,也许就能发现与之关联的教学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许学生“没有做好”的原因中还存在着学习情感、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等问题,我们可以就此展开研究。因此,教育实践工作者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联系实际,还要与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平时根据自己兴趣搜集的资料相联系,这样可以降低研究过程的难度。
   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策略有:⑴对已知的质疑。当现有的结论或常规与事实经验不一致甚至相悖时,或发觉某种理论(观点)不符合逻辑时,我们就有理由对此提出怀疑。质疑可能带给我们新的认识。⑵转换思维的角度。教育研究内容和对象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但正如“一树梅花万首诗”,转化一下思维的角度,还是可以获得丰富多彩的新意。我们可以把研究的方向向研究较少、较薄弱、甚至空白的方面转移,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的知识影响,另辟蹊径。⑶类比与移植(由此及彼)。如将其他领域的原理、技术、方法引用或渗透到教育领域。笔者曾在探究办学股份制的过程中,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理论,对现代学校制度做过分析和构想(《对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0⑷)。⑷深度探究,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 问题的取舍
  
  ⒈系统查阅文献,开展调查研究。发现有“问题”,只是知道了大概的研究方向,确立了一个假想的“课题”。这时我们需要广泛地查阅与该“课题”相关的文献,并进行初步的调查咨询。事实上,研究题目的确定和查阅资料是互动的,一方面研究者以研究题目为中心和线索来查阅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修正甚至变更研究题目,不断向研究的核心问题聚焦。
  2.研读文献,分析该“课题”研究的背景。如本“课题”能解决哪些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中的问题,也就是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什么?以前是否进行过同类或相关“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哪些成果是可以借鉴、继承的?现在是否有人在进行同类或相关课题的研究,本“课题”与人家研究的课题在目标、对象、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分析背景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劳动,弄清一些基本问题。
  3.可以成为教育科研课题的教育问题,一般要具备以下特征:⑴意义性。教育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问题的解决能够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或教育实践的完善。⑵明确性。教育问题必须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问题范围太大,内容不明确,不宜作为研究课题。⑶创新性。有研究价值的教育问题是别人没有提出的,或者是有人提出但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⑷可行性。教师提出的教育问题应具有完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应具有开展研究的可能性。
  如下列问题:①怎样发明一种智能机器帮助学生不需动脑学习?②散文有几种结尾方法?③怎样帮助某某学生提高英语成绩?④如何搞好素质教育?⑤怎样克服初二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现象?
  我们能否说这些问题就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呢?问题⑴只是人们的梦想,缺少可行性;⑵属于文学上的问题,而不是值得研究的教育科学问题;⑶是个别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有待考量;⑷虽然大家都很关心,但涉及范围太大,任务和目的不明确、不集中;而⑸既有普遍性、有规律可探讨,又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任务和目的,这才是教育科研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可供选择的符合教育研究课题特征的问题,我们还要进行综合比较,选出最具优势的问题。我们强调选题标准,并不否定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思维在选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反,非逻辑思维有时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发现一个很好的研究问题。
  倘若遇到比较大的研究问题,我们不妨对问题所涉及到的主要因素,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解,形成相互关联的具有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梳理出这些问题的重要程度,根据自身研究的可能性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解方式有聚焦法、菜单法、多维法、矩阵法等,与概念图策略有些类似。
  我们既要充分了解和分析问题研究的状况和价值(如相关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成果、研究方法和被关注程度),又要理性地估量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如优势、困难和能力),这样就容易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做的有意义的课题。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选择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宽泛。要允许中小学教师初期课题研究的“描红”或“临摹”,让他们在模仿别人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中获得亲身感受,然后从模仿走向创造,逐步提高研究水平。
  
  三、 主题的提炼
  
  对选定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主题提炼,才能加工成有意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其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
  1.缩小。即将宽泛的主题缩小到易于把握的程度。主题涉及的范围取决于研究的内容,范围的大小应与研究的时间和地点、研究人员和对象的数量、研究事件的多寡等相适应,对于范围过大的主题可限制其边界或取其分支。如“我国不同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缩小为“××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及“××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教师闲暇生活的调查研究”等。
  2.扩展。即将狭窄的问题进行扩充、丰富,使其值得研究。问题狭窄在于研究的主攻因素太小,或不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使研究没有价值。如“怎样帮助××同学提高外语成绩”,可扩展为“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3.分析。即将复杂、模糊的问题进行分解,或对模糊问题各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使研究的问题简化、清晰。⑴分解问题。指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便于各个击破。如“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可分解为“数学课非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意志或者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系列子问题。⑵分析因果。指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以便深入准确地掌握问题之根本。如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研究”课题,就是源于对“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因果关系的深刻分析。“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有失败者心态:自卑感强、自信心丧失。这种心态产生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复失败。”因此认为“改变学生学习困难,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改变不良心态的最好办法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4.转换。即要对平淡问题推陈出新,能不断地从新颖的角度形成研究课题。如“动画片对幼儿言语发展的影响”,“从中学生网络迷恋反观文化课教学的吸引力问题”。教师能否对平淡问题进行有效转换,取决于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对教育实践的把握程度。
  5.澄清。即改变措辞或表达方式,使得问题的表述明白易懂。选好了一个研究问题,通常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多次处理后,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应从以下方面入手:⑴限定变量。即对研究问题包含的关键词语做出清晰的限定和界定,如“××地区中学教师成长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中的“××地区中学”、“教师的成长与发展”。⑵陈述问题。即用句子或段落形式解释研究问题的目的,以清楚地把握研究到底要做什么,如⑴例的问题:“中学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标志是什么?中学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条件与途径有哪些?它是选择××地区几所有代表性的中学教师来研究的?”⑶提出假设。即研究者对研究结果所做预测的简洁表述,它是对变量之间关系的预测,如对⑴例的假设:“学校优良环境、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生活或者教学反思能促进中学教师成长与发展”。⑷表述课题。即用具体明确的语句或专业术语来表达课题。如教师们都会遇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希望提高他们的成绩而难以实现,这是日常的工作问题,还模糊不清。这个问题可加工成:①学生学习障碍的机制研究;②学习困难生的转化研究;③关于学生学业失败现象的调查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课题。
  
  四、 名称的确定
  
  我们可以围绕着主题沿着“现实→理想→可能→可行”的思路,确定课题研究具体的目标、内容和方法。⑴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现象如何,事实状态是怎样的。⑵理想:从“最优化”的角度构建理想的模型(正是在理想的比照之下,才能看清现实的问题)。⑶可能:改进现实状态有哪些途径,哪些方面能改进到怎样的程度,对“理想”加以修正,明确符合实际的课题研究目标,提出研究假设。⑷可行:分析实际资源,对问题按轻重缓急和解决条件做出分类,确定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内容,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如方法的选择,可考虑是侧重于机理分析还是行动策略,是侧重于把握真实状况还是要探寻优化模式。如“中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指导研究”,若考察研究现状和进展,选用文献法;若要验证一个新的方法(假设),可用实验法;若要了解当前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现实状况,就用调查法。
  我们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以最后敲定课题的名称。对课题名称要进行字斟句酌的推敲,力求表述准确。名称的表述宜用正面陈述,少用疑问式,慎用结论式;尽可能用学术性词语,少用“大白话”,不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应尽量完整地展示课题的面貌,最好能体现研究对象、范围、内容、方法,让人一看就能明白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
  这样,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课题就正式形成了。
  
  参考文献
  [1] 张徐健.教育科研课题不等于什么问题都研究.河北教育,2007(4).
  [2] 刘本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题选择问题探析.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3] 缪剑峰.教师提炼教育科研课题的策略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
  [4] 袁能先.中小学教育科研选题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5(6).
  [5] 陶保平.研究设计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孙晓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34809.htm